之前写的混排文章,主要介绍了《Ads Allocation in Feed via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里的基本做法,同时拓展讨论了混排中的一些开放性问题,这篇 paper 解决的问题是 request 维度的插入规则,但是没有考虑到一些比较实际的约束如 adload,即出广告的比例是有限的

而如果考虑到 adload 的约束,就不能只考虑 request 内的价值比较了,而是要考虑到 request 之间或者说 session 维度的价值最大化了,如在某些高价值请求上多出,低价值请求上少出或不出,以此达到 adload 约束下收入最大化。这篇 paper《Hierarchically Constrained Adaptive Ad Exposure in Feeds》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paper 整体做法还是 beam search 和 generator+evaluator 的混排范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把整体约束考虑到这个在线的求解过程中;相较于常规做法把控 adload 独立在混排之外,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值得一读~

阅读全文 »

最近一段时间在研究 multi-channel bidding 的问题,套用 Google Ads 的 Power More Conversions and Value through Cross-Channel Bid Optimization 是这么定义这个问题的

Traditionally, advertisers have applied automated bidding to campaigns that target a single channel. For example, they might use a bid strategy that maximizes conversion value on separate campaigns for Search, Display, and Video. But there are limitations to this siloed approach. But multi-channel bid optimization can help you to drive better results compared to single-channel bid optimization by maximizing marginal CPA or ROAS in each and every auction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计划在更多流量位上同时投放,能够更好优化预算的边际收益(marginal CPA or ROAS),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有了更丰富的流量库存,同一笔预算效率理论上是能做到更优的;这跟国内当前各个媒体平台近年提的 “通投”、“全站投放” 等产品,本质上也是类似的。这类产品广告主提供了使用门槛更低的产品,省去了广告主在不同 channel 分配预算或设置出价的过程,同时平台能够通过算法能力把预算的效率变得更高

从技术视角上来看,这里的 multi-channel 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统一出价是否是最优的?如果不是,分 channel 出价要怎么做
(2)预算是否要显式分配到各个 channel

上面讨论的 multi-channel 的例子都是在一个大的平台下的 channel,这种情况下各 channel 的预算和出价是比较容易共享的;而另外一个常见的 multi-channel 的定义是跨平台的,比如说很多广告主会同时在 google 和 meta 两个 channel 投放,这个时候显然预算和出价是不能共享的;那站在广告主的视角下,怎么分配是最优的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在同一平台的多个 channel 同时投放时,budget allocation 和 bidding 的相关问题;同时会提一下在不同平台(channel)投放时的一些研究,祝开卷有益~

阅读全文 »

最近听了情感播客《面基》的两期关于中年的播客:《中年,人生的第二座山》和 《中年之路上的四种觉醒》后,也看了提及的几本相关的书:《第二座山》、《中年之路》、《中年觉醒》以及一些研究报告;颇有感触,想写点东西来记录一下,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每次读到这类内容,都会有一种错觉,似乎听完后就可以合理化自己躺平,给自己不努力找一个借口;因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命运无常,在随机性面前的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比较扎心的是,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躺平,原因在之前写的 《做一个清醒的傻瓜》中也提到了:“在努力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前,我们连面对随机性的机会都没有,或者说幸存者偏差也是有门槛的,当你的能力不足时,进入决赛圈的资格都没有”

本文是写给自己的心理按摩,是为了让自己在 “尽人事” 后,能够更坦然地 “听天命”;是为了能在面对人生的第二座山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祝开卷有益~

阅读全文 »

在此前的文章 《关键跃升:心态》中,介绍了书的上半部分,即心态上的需要做出的一些改变,本文主要讲的是剑法法部分,即管理者需要扮演好四种角色 “鼓手、教练、政委、指挥”,这部分也涉及到比较多的方法论,值得一读~

阅读全文 »

最近在看《关键跃升》,里面的不少观点还是颇有启发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 “一本适合中国管理者的管理读本”;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笔者觉得都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管理的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扮演自己在职场中的角色

书名的跃升,粗糙来说就是通过 “自己完成任务” 跃升到 “通过别人完成任务”;书里把这部分拆成了两部分:心法和剑法,翻译一下就是心态和行动上需要做出的改变;心法包括了 “责任、沟通、关系,自我” 四大块,剑法则是强调管理者需要扮演好四种角色 “鼓手、教练、政委、指挥”;整本书的内容脉络较为清晰,比较通俗易懂,值得一读;本文主要是心法部分~

阅读全文 »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一直有这种感觉:对于某个事情或想法,“听到了” 跟 “理解了” 中间有一段距离,“理解了” 跟 “实现了” 中间又有一段距离,“实现了” 跟 “做成了” 中间则会有一段更大的距离。简单来说,就是 “知” 与 “行”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且仅站在 “知” 这一端的人往往是看不到这个差距所在的

最近听到的这期播客 《E35. 知识的缝隙》,更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这个现象及其底层原因,也让笔者对上面的 “距离” 有了更深的理解,用播客的话来说,这些距离就是那些认知的缝隙。播客从费曼学习法开始说起,逐步揭开了那些看似光滑的认知弧线下存在的缝隙,而躬身入局、把手弄脏,去填补这些认知的缝隙,也许就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写这篇的文章的过程,亦是笔者在填补自己认知的缝隙的过程,文章可能有点发散,祝开卷有益~

阅读全文 »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做一些跟创作者相关的业务,相较于商业传统的三方(平台、用户、广告主),创作者是随着内容平台崛起而诞生的第四方,与其他三方的关系可以参考笔者之前文章 Yet Another Overview of an AD System

本文也是对之前的文章里创作者相关的部分做进一步的展开,主要是商机和加热两大块,前者主要是包括对商机部分中涉及到的各个链路的职责,以及各个链路之间的联动关系;加热中的自投与代投的产品形态,以及在流量上与广告流量的协同关系等。

阅读全文 »

之前写的 An Overview of an AD System, 从技术原理上介绍了各个模块(召回、精排、出价、冷启动等)的基本职责和原理,几年过去了,这部分的认知虽然还没过时,但是经历了更多业务后,对整体的商业化也有一个更全面认知,本文尝试从另一个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广告系统

传统认知中的 ad system 一般是三方:广告主 / 代理、平台、用户;但是随着内容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ilibili 等)的迅速发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 UGC 内容,创作者在商业变现中的影响也越来越难被忽视,所以这里基于三方增加了代表创作者的第四方,如下图所示

以上的四方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是存在于 “一方流量”(参考一方数据的概念)上,即抖音 / 快手 / 小红书 /bilibili 这类有能力搭建自己的一方流量的变现团队,在自家的流量上变现;相较于 “一方流量”,“三方流量” 的场景一般只需要关注客户和平台的关系,典型的就是联盟的场景(穿山甲、优量汇、快手联盟等),对用户侧没有强体验约束,因为本质上联盟就是个倒卖流量的生意,相关技术与一方流量差不多,但是对 C 端的用户体验以及创作者部分基本不怎么关注。

本文重点在一方流量上,下面的内容会根据上图中提到四方依次讨论每一方本身的一些职责、与其他各方的关系,内容会比较发散,祝开卷有益~

阅读全文 »

Systematic Trading: A unique new method for designing trading and investing systems》 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raders and investors seeking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the markets.

Aimed at both novices and experienced traders, the book offers practical insights and applications, making it a pretty good resource for anyone looking to enhance their trading methodology with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is is not a book totally about automating trading strategies. It’s possible to trade systematically using an entirely manual process with just a spreadsheet to speed up calculations, so automation is not necessary, the key word if "systematic". This passage mainly cover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providing a rough overview of this book. Hope you can enjoy it

阅读全文 »

最近半年经历了一些业务与组织上的变化,对于这部分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值得写一篇文章来梳理与总结。本文主要讲了对业务和组织的一些看法,包括如何看待 “矛盾” 的业务定位和观点、组织的进化过程、团队组建里的识人与用人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文章比较发散,纯属个人碎碎念,祝开卷有益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