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中的可迭代对象(iterable)、迭代器(iterator)与生成器(generator)

本文主要讲述python中的几个概念:可迭代对象(iterable)、迭代器(iterator)与生成器(generator)。

可迭代对象(iterable) 与 迭代器(iterator)

对于 stringlistdicttuple 等这类容器对象,可以使用 for 循环对其进行遍历。像这种可以被遍历的对象被称为可迭代对象。

通过 for 语句对遍历可迭代对象时,实际上是调用可迭代对象内部的 __iter__() 方法(因此一个可迭代对象必须要实现 __iter__() 方法),调用了这个方法会返回一个迭代器(iterator),通过迭代器便可遍历可迭代对象。见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x = [1, 2, 3]
>>> y = iter(x)
>>> z = iter(x)
>>> next(y)
1
>>> y.next()
2
>>> next(z)
1
>>> type(x)
<class 'list'>
>>> type(y)
<class 'list_iterator'>

这里 x 是一个列表,是一个可迭代对象。y 和 z 是两个独立的迭代器,迭代器内部持有一个状态,该状态用于记录当前迭代所在的位置,以方便下次迭代的时候获取正确的元素。

迭代器也分具体的迭代器类型,比如 list_iteratorset_iteratoriter(x)语句实际上是调用了 x 内部的 __iter__ 方法的, 调用 __iter__ 方法后会返回一个迭代器,由于迭代器内部实现了 next 方法 (python2中是 next 方法,python3是 __next__ 方法,一个迭代器必须实现此方法),因此可通过 next() 方法来遍历可迭代对象。

因此,执行下面语句:

1
2
3
 x = [1, 2, 3]
for elem in x:
...

相当于以下流程

上图中调用 next() 方法直到没有后续元素时,next() 会抛出一个 StopIteration 异常,通知for语句循环结束。如

1
2
3
4
5
6
7
8
9
10
>>> a = [1,3]
>>> b = iter(a)
>>> b.next()
1
>>> next(b)
3
>>> next(b)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上面说的都是 python 自带的容器对象,它们都实现了相应的迭代器方法,那如果是自定义类需要遍历怎么办?

方法很简单,假如我们需要自定义一个有遍历功能的类 IterClass,那么只需要在这个类的内部实现一个 __iter__(self) 方法,使其返回一个带有 __next__(self) 方法的对象就可以了。如果你在 IterClass 刚好也定义了 __next__(self) 方法(一般使用迭代器都会定义),那在 __iter__() 里只要返回 self 就可以。下面是具体的实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lass IterClass:
def __init__(self, max):
self.max = max

def __iter__(self):
self.a = 0
self.b = 1
return self

def next(self):
fib = self.a
if fib > self.max:
raise StopIteration
self.a, self.b = self.b, self.a + self.b
return fib

if __name__ == '__main__':
fib = IterClass(10)
for i in fib:
print i

上面输出的结果为:

1
2
3
4
5
6
7
0
1
1
2
3
5
8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 IterClass 类,用于生成 fibonacci 序列。用for遍历时会逐个打印生成的fibonacci数,max是生成的fibonacci序列中数字大小的上限。

在类的实现中,定义了一个 __iter__(self) 方法,这个方法是在遍历时被 iter() 调用,返回一个迭代器。因为在遍历的时候,是直接调用 python 的内置函数 iter(),由 iter() 通过调用 __iter__(self) 获得对象的迭代器。

有了迭代器,就可以逐个遍历元素了。而逐个遍历的时候,也是使用 python 的内置 的 next() 函数,next() 函数通过调用对象的 next(self) 方法(python 3 为 __next__(self) 方法)对迭代器对象进行遍历。因为同时实现 __iter__(self)next(self) , 所以 IterClass 既是可迭代对象,也是迭代器,在实现 __iter__(self) 的时候,直接返回self就可以。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上面的内容的小结如下:在循环遍历自定义容器对象时,会使用 python 内置函数 iter() 调用遍历对象的 __iter__(self) 获得一个迭代器,之后再循环对这个迭代器使用 next() 调用迭代器对象的 next(self)__next__(self)__iter__ 只会被调用一次,而 __next__ 会被调用 n 次。

生成器(generator)

生成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迭代器,不过这种迭代器更加简洁和高效,它自动创建了 __iter__()next() 方法(因此生成器其实既是一个可迭代对象,也是一个迭代器), 除了创建和保存程序状态的自动方法,当发生器终结时,还会自动抛出 StopIteration 异常。它不需要再像上面的类一样写 __iter__()next () 方法了,只需要一个 yiled 关键字。生成器一定是迭代器(反之不成立)。

一个带有关键词 yield 的函数就是一个生成器,它和普通函数不同,生成一个 generator 看起来像函数调用,但不会执行任何函数代码,直到对其显式或隐式地调用 next() (在 for 循环中会隐式自动调用 next()) 才开始执行。虽然执行流程仍按函数的流程执行,但每执行到一个 yield 语句就会中断,并返回一个迭代值,下次执行时从 yield 的下一个语句继续执行。看起来就好像一个函数在正常执行的过程中被 yield 中断了数次,每次中断都会通过 yield 返回当前的迭代值(yield暂停一个函数,next()从其暂停处恢复其运行)。见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def reverse(data):
... for index in range(len(data)-1, -1, -1):
... yield data[index]
...
>>> for char in reverse('hello'):
... print(char)
...
o
l
l
e
h

用生成器来实现上面的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是:

1
2
3
4
5
6
7
8
9
def fib():
prev, curr = 0, 1
while True:
yield curr
prev, curr = curr, curr + prev

>>> f = fib()
>>> list(itertools.islice(f, 0, 1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生成器在Python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编程结构,可以用更少地中间变量写流式代码,此外,相比其它容器对象它更能节省内存和CPU,它也可以用更少的代码来实现相似的功能。如果构造一个列表的目的仅仅是传递给别的函数, 那么就可以用生成器来代替。但凡看到类似:

1
2
3
4
5
def something():
result = []
for ... in ...:
result.append(x)
return result
都可以用生成器函数来替换:
1
2
3
def iter_something():
for ... in ...:
yield x
只需要在接收函数返回值的时候将其转为 list 类型即可。

另外对于生成器,python还提供了一个生成器表达式(generator expression):类似与一个 yield 值的匿名函数。表达式本身看起来像列表推导式, 但不是用方括号而是用圆括号包围起来, 它返回的是一个生成器对象而不是列表对象。见下面的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a = (i*i for i in xrange(5))
>>> for num in a:
... print num
...
0
1
4
9
16
>>> a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02B707D8>

参考: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2900850 http://foofish.net/blog/109/iterators-vs-gener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