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件事 (3)- 买与卖
从年初了解 有知有行 开始,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上面的内容:听完了里面投资第一课,E 大干货合集、投资知识体系里的文章也基本是已读状态,一直处于输入的状态; 感觉是时候该 connect the dots,形成一个更系统的框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于是便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
这个系列的文章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有知有行,也会有一些笔者深究后调研的内容,且按照笔者的理解划分为:认知与心态、概念与常识、买与卖三大模块。妄图将投资这个大话题以及有知有行的编辑们整理的上百篇文章浓缩到这篇小小的笔记中,自然无法面面俱到,所以这篇文章还是会挑选笔者关注的一些内容,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有知有行以及本文里的相关引用。
本文是买与卖部分,也是实操部分;投资赚取的收益本质上就四个字:低买高卖,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如果要做好这个事情非常难,本文试图为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解。
这个系列前面两部分的内容可参考
如果将 “低买高卖” 进一步拆解,我们能够进一步拆成以下几个直观问题
- 买什么
- 什么时候买,买多少
- 什么时候卖,卖多少
而这几个问题又涉及到实操中常说的资产配置、仓位控制、估值等实操部分,下面会详细介绍这几部分,并在最后尝试回答上面几个问题。
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本质上就是在做分配,即把我们需要投资的金额分配到各种投资标的上,具体的投资标的在上一篇文章《投资这件事 (2)- 概念与常识》中已经提到了,基本就是:股票 (A 股、美股、港股)、债券 (利率债、信用债)、黄金、大宗商品、现金等;每个大类里还可以细分,比如 A 股可以分成大盘小盘,再加上消费医药这样的长牛指数,美股可以分大盘小盘,美国医药美国消费,美国房地产。在 E 大其主导的长赢计划中,把其投资的标的细分如下
上图从内开始第二圈的类别,分别是:A 股、货币、债券、海外新兴市场股票、海外成熟市场股票、商品。
第三圈更加细分,在以上大类中,再次细分为:A 股价值股、A 股大盘股、A 股中小盘股、A 股行业股、国内债券、海外债券、港股、海外互联、欧洲、美国、原油、黄金。
这就是资产配置,关键在于区分大类,配置比例
资产配置的一个重点是资产相关性,即需要将资产分配到相关性低的品种
在《详解家庭资产配置》中,有一张资产相关性的参考图,表里的数字表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多,笔者猜测这里是使用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取值在 -1 和 1 之间,表示从负相关到正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文章的的观点是把资金分散到相关性很低的品种中,这样当某个品种表现不佳时,另一个品种可以将我们的收益率保持在不差的水平,其实就是风险分散
文章里以上证 50 和中证 500 的相关性作为例子,说明了要同时持有大小盘这 2 种类型的资产
在某些时段,大、小盘股票会表现出不同力度的上涨,这种上涨是很难预期的。所以,最佳策略是同时持有大、小盘,动态平衡。谁涨得多就卖一些,买入涨得少的。在熊市初期与中期,尽量多持有大盘股指数。跌幅会比小盘股指数小很多。在估值回归到正常情况下,开始加大力度加仓小盘股。未来这部分投资的弹性会远大于大盘股。
那 A 股的大、小盘具体有哪些选择?《相关性与资产配置(4)》里指出,大的选 50 和 300,小的选 500 和创业。另外,还提到了行业指数是否需要考虑
我个人认为,做为宽基指数的补充,行业指数非常有必要配置。尤其是一些长期必然走牛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持有,应该比宽基指数更加坚定。不到出奇高估的时候,绝不卖出,宁愿做过山车也要持有。当然,可以用我们的策略平滑收益。比如目标市值。
当然,行业指数配置的比例要低于宽基。可以考虑的是医药、消费大类下的细分指数,或者干脆就是医药和消费指数。信息指数与创业板指数走势相关性 0.99,确实没有必要重复配置。
另外像养老、环保这样非基础性行业,偏向概念性的指数,也可以在特定时间段配置
这样,未来路线图已经清晰:50、300、500、创业、医药、消费。当然,你如果就选其中的几个也没有任何问题,比如你觉得就买 50、500,或者 300、创业,都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一定要大小搭配
上面是 16 年的结论,而在 21 年,《详解家庭资产配置》针对资产相关性的结论进化成了:相关性分析更多的应该是作用于大类资产配置,如股(国内外)、债、金、油等。具体到每一个小类品种配置,相关性分析的意义则小了很多。因为 A 股市场很多时候是齐涨共跌,只是每个品种涨跌幅度不同,这样就无法由相关性分析来体现差异性
另外,上面讲的基本上都是长期投资中的资产配置,而在有知有行中,则把这个范围拓展得更大,即把一个人的所有资产分为了四笔钱:长期投资、活钱广利、稳健理财和保险保障;也是其投资体系中的四大模块,本系列文章讲的基本都是长期投资的内容,其他部分内容可参考 投资知识体系
仓位控制
上面提到了要配置何种资产,紧接着的问题自然就是要配置多少,而这就涉及到尤为重要的仓位配置,这部分会介绍仓位配置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原则,具体的仓位配置方法也会简单介绍,但是这里的方法也只是一个大的指导。
涨跌都要舒服
在《仓位控制的艺术》提到,仓位是个性化的,没有一个仓位配置能适合所有人,因为每个人对风险和收益的要求不同。
而投资,首先心里要舒服。因为 “你不舒服,你慌乱,你兴奋或者痛苦,就很容易犯大错”,文章给出的实践经验如下
首先,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我手上的股票或者指数,跌了 40%,我会不会痛苦?如果我手上的股票或者指数,涨了 40%,我会不会难过?
你的股票跌了,你会痛苦,就说明你的仓位重了;反之,你的股票涨了,你痛苦,说明你仓位太轻。
好了,现在遵照这两个问题答案,把你的仓位调整到最平衡的位置:也就是说,涨 40% 和跌 40% 的时候,都不是那么难过。这时候,就合适了。
在《你凭什么在股市赚钱》中提到的 “涨跌都舒服”, 是同样的观点, 同时也指出 “很多朋友以为自己舒服了,结果市场跌一跌才发现并不了解自己。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很可能没有你自己想象的这么坚强。即使现在不难受,随着市场进一步下跌,你才有机会认识真正的自己”,这部分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 认知与心态。里面讲的重新认识你自己是同样观点
满仓与空仓
在《聊聊动态再平衡》和《贪字的二重定义》都提到,满仓或空仓都不是非常理智的行为
对于一个心智相对成熟的、愿意长期投资的投资人来说,「满仓」、「空仓」都不是应有的状态。不论你的本钱是 10 万,50 万,100 万还是 5000 万。满仓意味着你极度看好后市,空仓意味着你认为下跌不远。基于人类对于预测的没有天分,这样 show hand 的赌博虽然可能赢,但无疑长期来看破产是不可避免。
关于空仓,则提到有 2 个误区,一是不要空仓等大底,因为没人能预测绝对的大底;另一个则是在极度高估的时候也要保留一些仓位;笔者对这里的第二点存疑,既然都知道是极度高估了,为什么还要留仓位,笔者没亲身经历过大牛市,但是看 E 大的文章在 2015 的狂热时候是都清仓了的,可能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总体狂热的市场里也有一些被低估的资产,可以持有这些资产?
空仓等大底,也是一种贪。只要是贪,就会有风险。「踏空」在 72 倍 PE 不可怕,如果有些板块十几倍 PE 还不敢买哪怕 1%,那么真的就有点风险了
估值过高的时候大量卖出,但至少留 15% 仓位永不离场。朋友们,放心,长期看,指数会一路上扬。不信你看看深综指的走势。这 15% 不会让你赔钱。估值回到历史均值附近,开始少量买入。回到大底区域,重仓买入。其他时间,用各种方法保本,赚钱,等待大牛市。通常我的经验是,这样做一轮熊市到最低点总资产减少幅度不会超过 15%。而牛市资产则会增加 N 倍。
足够的低成本仓位
前面虽然提到投资赚取收益的关键在于低买高卖,但是而影响收益除了低买高卖,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具体买多少,在《建立足够的低成本仓位》提到了这一点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进行金融投资活动的重点,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建立足够的低成本仓位」。这里面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足够的」。仓位不够,说什么都白搭。想要实质性地在金融投资中得到足够的回报,仓位一定要够。我本人除房产外,大概 90%~93% 的可投资资产都在除现金等价物外的金融投资中。大概 70%~75% 的资产都在 ETF 计划中。这十几年的投资经历告诉我,足够的仓位才能在上涨中赚到足够的钱。
第二个是「低成本」。我对控制持仓成本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哪怕有时候会错失一些机会,也在所不惜。低成本持仓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除了会让你赚得更多,也会使你的心态非常平和。在上涨赚钱的时候更容易拿得住 —— 大多数人赚不到钱的原因,就是某个品种一套十年,好不容易回本后马上卖出,再买入另一个套十年的品种。如果你的成本低,你就会更容易安安静静地等着你的持仓利润不断增长,让利润飞奔。
分配策略
终于到了具体的分配策略,看了几篇文章总结下来,基本思路就是先分配各大类的比例,然后根据每个大类当前的估值,分配在这个类中应投入的仓位
在《没人能替你做资产配置,除了你自己》和《细说资产配置》中,就提到了该为每个大类配置的仓位比例
在你的终极配置中,单个品种配置不要低于 5%。低于这个数字对你的资产组合没有意义。然而也尽量不要高于 20%,最多不能高于 30%(如果你特别钟爱 A 股,可以把大、小股票分为单个品种,也就是不要多于 60% 配置)。
在大类投资组合中,仓位在 5% ~ 10% 以内,属于偏小,这样的仓位即使上涨较多,对总收益贡献也不会很大。而如果你的单一品种仓位超过 30%,则一定是过高,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会对你的组合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那么总体来说,建议持仓品种的仓位在 15% ~ 20% 之间,大类品种不超过 6 ~ 7 个。
上面的策略是给每个大类分配比例,在分配好大类的比例后,还需要考虑的是每个大类当前的仓位控制:即将分配给当前大类的 15% ~ 20% 的现金,具体该投入多少到大类对应的标的中?答案就是估值
在《如何避免底部「吃不饱」?》,给了一个比较简易的仓位配置方法
根据指数基金历史百分位,进行仓位控制。 如果目前在历史 50% 的地方,则将仓位控制在 50%。 如果目前是历史 10%,那么给 90% 仓位。 如果现在是历史 90%,那么就给 10%。 以此类推。 这是中性投资者的仓位,激进与保守,可以分别 ±10%。
而在《我们任何的买入,都要以估值为基础》则更加细化这个方法
仓位的确定是看全市场估值。要综合全市场 PE、PB 和加权 PE 五年、十年数据。对于计划来说,大的原则是:100% - 现处百分位,得出应该配置多少仓位。这是适合一般投资者的。
比如说,现在全市场估值是 75%,那么 100 - 75 = 25,则一般投资者应配置 25% 仓位。对于计划来说,用得是更加保守的一种算法:在现处百分位还在 50% 以上的时候,配置仓位减半。
那么,上面的公式就变成:(100 - 75) / 2 = 13%。也就是在历史 75% 的时候,配置 13% 仓位。当现处百分位回到 50% 附近,则迅速将仓位补足到接近 50% 的地方。比如可以补到 40%~45%。随着估值继续下降,则完全按照 100% - 现处百分位的仓位配置。到了 35% 以下,则将这个数字艺术性地放大。比如在历史 30% 的时候,应该配置 70% 仓位,但可以在这个时候加大投入,配置 75% 乃至 80%。也就是说,在 100% - 现处百分位这个公式的基础上,估值高的时候保守配置,估值低的时候激进配置。
再平衡
在平衡在之前的文章《张潇雨的个人投资课 (3)- 投资组合构建》中也提到了,在《设计适合你自己的资产配置组合》提出了相同的方法论,并且提供了更多细节
具体方法:用动态平衡的方式,操作优质行业 + 优质增强指基(标准指基亦可,大小平衡,如 300 + 500)+ 优质主动基金。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你的调仓周期。最低不要低于三个月,最高不要超过一年。原因我不解释,我建议经验少的朋友可以六个月调整一次。
其次,确定你的最高、最低仓位。我建议除非特别激进的朋友,股票仓位最好不要超过 80%-85%。如果你只是个普通投资者,那么 5:5 或者 6:4 都很适合。
第三,确定你的品种。我的建议是增强或标准宽基指数基金(50、300、500、1000、创业、科创)与优质行业基金结合。有能力可以再去找几个优质主动基金加入配置。这里要注意,这只是我的建议,如果你学有余力,这部分的配置甚至可以延伸到个股上。买了好股票赚钱,同时可以有打新收益。只要是股票类资产,都可以算作仓位。只是我强烈建议 70% 的普通投资者就不要买个股了。
第四,考虑目前合适的仓位。这个可以考虑估值,也可以参考我经常会给出的仓位建议。
第五,定期实施你的计划。
在《假如没有下一轮,自己该如何参考长赢进行投资?》,提到类似观点,而且提到了更极致的动态比例的仓位配置方法,但同时风险也会更高
固定比例配置
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各大类资产的基础配置比例。风险承受能力低,就多配置利率债。承受能力高,就多配置权益类资产,然后再平衡。
再平衡从两个角度考虑:空间、时间。时间好理解,不要太频繁,也不要太久。我看 3 个月到半年比较合适。空间意味着你要给每个品种设置涨跌空间。比如,你给 A 股设置 50% 配比,结果它几个月涨了 50%,占比已经超过 60%。这时候你就要根据空间原则,将它的持仓占比降下来,卖出一些。
动态比例配置
等你有了经验,就可以尝试动态配比。根据每类资产的便宜程度,一定范围内给它不同的占比。比如如你所说,A 股估值极低的时候,你给 70% 仓位,极高的时候给 30%。如果你有能力,这样长期看效果会更好一点。但是要注意,这个对于投资人要求极高。没有经验没有能力,很可能弄巧成拙。所以要慎重。
估值体系
仓位控制中提到每一大类里的仓位控制依赖这个大类当前的估值,那如何估值是一个核心问题,这部分给出了一些参考方法
识别顶部与底部
在《如何避免底部「吃不饱」?》中,提到了怎么识别顶部和底部区域,给出了一些可参考的标准,指数估值,以及估值历史百分位就是其中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以及 “合理” 的股市数据,综合考虑一个市场以及一个指数处于合理,又或者过冷还是过热的情况。
这个方法极具指导意义,但不能只靠这个判断,因为还要考虑投资者情绪以及政策变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专门针对市场的政策。而 E 大在判断 2015 的顶部和 2018 的底部时其实都依赖了这个估值指标,即 PE 和 PB
在《回顾 2015 年的哈迪斯之顶》是这么说的
中国股市自 1995 年以来,有过三次 PE 超过 60 的尖峰时刻,分别是 2001 年、2007 年和 2015 年
其中,尤以 2015 年风云变幻、诡异莫测。
6 月 15 日,两市全市场 PE 超过 72 倍,远远将历史最高抛在身后。随后,暴雨倾盆,泥沙俱下。短短的三周时间内,PE 居然已经跌到了历史均值附近!
要知道,2001 年,阴跌整整 2 年,才在 2003 年跌破 PE 均值,进入投资区域;2007 年 10 月创出最高后,在 2008 年 5 月才跌破 PE 均值,进入投资区域A 股整体 PE 60 倍,整体 PB 5.5 倍以上,被我定义为「哈迪斯之顶」
而在《2018 年钻石底发车解说》里,是这么说的
今天数据没出来,但如果尾盘半个小时没有猫腻,那么今天 A 股全市场 PB 应该会降至 2.5 以下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低估区域。
根据我的评价体系,A 股整体即将由「黄金区域」进入「钻石区域」。除非我的评价体系失效了,否则各位投资的 A 股即将进入一个极其难得的大底区域。
这个区域从 2005 年至今,出现过四次。大致是 2005、2008、2012 和现在 2018。十三年四次,十年三次,其实真的并不容易,各位且买且珍惜。但是请注意,「区域」并不意味着不会再跌。区域也是有空间的。 PB 从 2 跌到 1.5,不考虑业绩增长,也还有 25% 的空间,所以做好思想准备。
有同学问,为什么不等 PB 到 1.5 再买?这么想的同学,2012 年将错过 2008 年以后,近十年来唯一的超级大底。当时 PB 也只是到 2 而已。三年后,创业板涨了 590%
「钻石底」是一个底部区域,不存在预测某个点是大底的情况。预测某个点是大底这件事,不是傻子就是骗子才会干
在《A 股的历史估值》中,也提到了判断顶部和底部的一些参考指标
一个指数的估值是否进入过去十年最高 10% 区域,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某个指数进入过去十年最高 10% 区域,就是本人清仓区域。
从全市场加权估值(非市值加权,外部综合经济数据加权)来看,A 股历史出现过 4 次大顶,分别是 1996、1997、2000、2007、2015。这三次大顶的高度几乎完全一致,超过 45 的区域
大底则不完全相同。2005 年之前大底只是 30。2005 年之后的大底全部在 20 左右或以下。分别是 2005、2008、2012。2008 比较特殊,杀的太厉害,居然杀到了 15 左右。
这几篇没有给出全市 PE、PB 数据获取的参考地址,但是乐咕乐股上分别提供了沪市和深市的数据,东方财富网上也提供了近两年的市场估值走势情况,可以参考一下。
上面的例子虽然提供了顶部和底部的参考数据,但不是说当前的 PE、PB 的绝对值一定要比历史大底低才可进场,因为绝对的底部是无法预测的;《贪字的二重定义》里是这么说的
用我们跟踪超过 10 年的 A 股全市场 PE 来看,2008 年这个数字到过 17 倍。如果在 2012 年你还希望 17 倍入场,那么到现在你都一分钱也赚不到 ——2012 年大底,全市场 PE 值是 25 倍。
同时,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推导「大底」的估值应该是多少
而在《如果现在买还可能再跌,为什么不等估值更低时买?》,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笔者理解本质就是绝对的底的点难以预估,因为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大概率买在不贵的地方;另外,文章还提到一点笔者觉得比较值得借鉴:在进行一笔投资之前,我更愿意想到的是最多会赔多少,而不是赚多少。其实很多时候,困难之所以会成为困难,正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如果你做好了准备,那么困难来临的时候,通常会变成机遇。
回到 “避免底部吃不饱的” 这个问题,通过数据、情绪、政策导向判断底部后,进行仓位布局是,还需要注意节奏问题,即 “到了底部区域,你的节奏一定不能再继续慢慢买。 因为金融市场,极度高估和极度低估都非常罕见,一旦出现,必须大力买入”。而在《投资要讲求节奏》则更详细描述了控制节奏的一些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到了很贵或很便宜的时候要加速卖出 / 买入,否则投资节奏可以放缓
交易节奏的速度。在上涨趋势良好的时候,你的卖出节奏要放慢。不着急,慢慢卖。留出空间 —— 也就是说,第二份卖出和第一份之间要有空间。
买入当然也是同理。在趋势向下的时候,第二份买入也要和第一份拉开空间。那么,什么时候该加速买入?就是当你发现目标已经便宜到与你手上的仓位完全不匹配,要尽快建立仓位的时候,比如去年底我们做的。同理,当价格贵到手中仓位已经明显太大的时候,就不要再慢慢卖出。
PE、PB 的缺陷
那 PE/PB 有没有缺陷?在《判断估值的方法》提到了一个点,即 PE、PB 不一定适用于个股,因为存在发展和周期的问题
文章没有详细展开讲,但是知乎上这个回答针对这两点举了比较详细的例子
企业发展其实有不同阶段,有创业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不同阶段,企业的估值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一般而言,创业期与成长期,企业快速发展,在这个时候也是容易给予高估值的时候。很简单,企业营业收入从无到有,基数低,增速相对就快,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创业板股给予高估就是这样的道理。有时候,PE 高有其逻辑。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定的高 PE,事实上你也就排除了成长股的个股了。这类股确实是爆发力猛,十倍股往往从这其中出现,但大家也清楚,十倍股不是那么好抓的,高收益潜力的背后,其实是高风险,这对个人的能力要求极高。 繁荣期,则对应的是企业的发展成熟阶段,一般慢慢发展也成了行业的龙头企业了。盈利稳定的情况下,市盈率可能会回落到 20 左右
很多新手投资者容易拿当前的估值比较低,就觉得他是好票。事实上并不是,在这里要讲一个价值陷阱的问题。价值陷阱特别容易出现在周期股中。很多上游原材料个股,因为原材料的涨价,业绩连续一年甚至持续多年上涨,所以股价也飙的老高,市盈率看起来可能只有个位数,很多人就认为估值低,可以买。但事实上,行业的反应可能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在这里列一个逻辑:原材料持续上涨 —— 有利可图 —— 很多人会去扩产 —— 等到扩产产能出来之后 —— 产品供大于求 —— 价格开始出现下降 —— 恶性竞争持续 —— 企业利润出现下滑,利润下滑之后 —— 市盈率一算就跟之前不一样了 —— 可能变成市盈率大。对于周期股,我自己的心得是在低市盈率时卖出,在高市盈率买入,就是对于周期股来说,和我们平时的认知不同,他们不是估值越低越好,可能估值存在滞后性。
但是,对于所有股票这个大群体来说,整体估值就非常重要,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股票都高成长,也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具备周期特征。如果一个市场上绝大多数股票都很贵,那么这个市场大多数人就很难赚钱。
PE、PB 不适用于个股,但是适用于市场的这个观点,在其他文章中《别做盛宴之后买单的那个》也提到了,而个股的估值在《最直观的估值方法》中有提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一些工具
这里介绍一些能看各类指数或者总体大盘估值情况的工具
- 蛋卷基金上的指数排行
- 有知有行的温度计
- 且慢的每日估值
- 乐咕乐股的全市指数估值
- ....
定投策略
定投在各个理财课程里都被塑造成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每月省下一笔小钱做定投,三、五、十年以后突然发现变成了一大笔财富。
这个传说是如此美好:不需要学习高深的投资知识,不需要盯盘,只要每月省下一点钱,不知不觉中就能赚上大钱,以至于不少人对其趋之若鹜。
但结果真的如此吗?结论是不一定,下面就从几方面说明定投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
定投不用择时?
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定投可以随时开启,不用择时,但是《什么时候开启定投合适》告诉我们开启的定投的时间很重要,文章模拟了四种情况下定投的收益,这四种情况分别是先跌后涨、先涨后跌、震荡上涨,震荡下跌, 这四种情况模拟的定投结果如下
从收益的角度来说,定投最适合的行情是先下跌后上涨,其次是震荡下跌。因为这两种情况都能很好的利用定投平摊成本的特点,借助市场下跌摊低成本,等待行情回归时迅速回本并赚取收益;而最糟糕的情况则是先上涨后下跌,
回到标题里的问题,定投也要择时,但这里的择时不是要精确踩准一个时间点,而是选择一个大概率是底的地方开启,结合市场牛熊轮回的周期特性,熊市时更适合开启定投。
另外,《别纠结》指出日定投、周定投、月定投实际对收益影响不大,不需要在这部分上考虑过多,还提到了过度交易这个现象
为什么很多平台最后还是推出了「周定投」,甚至「日定投」呢?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心理上的需求 —— 经常操作一下账户,似乎这样可以提高收益。
行为金融学里,把人们这种喜欢频繁交易的现象称作:过度交易。而根据研究,多数时候,频繁的交易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降低定投成本
定投最大的特点是平摊成本 —— 只要我们能把成本摊得越低,就越有助于我们提高定投的收益。这就是市场上常见的一些定投策略的基础思路:进一步摊低定投成本。
在《定投成本,还能更低吗?》中,提到了降低定投成本的三种方法:均线偏离法、移动平均成本法和估值法。原理都是类似的:借助某种指标,判断目前市场的高低情况,在低位多投入,高位少投入;最大区别则在于所选取的市场高低判断指标不同。
这几种方法的细节对比这里不展开,文章最终推荐的是估值定投法,即基于 PE、PB 等估值指标进行定投,低估值时投入多份,高估值时少投入或不投入。具体的估值可以看前面估值体系里提供的一些工具
同时文章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合理卖出才是提高定投收益的更大杀器,那该在何时卖出?
何时卖出?
看到这个问题,基本上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在最高点卖出,但要识别牛市顶端肯定是很难的,我们也很难期望卖在牛市的顶端。
在《买得好不如卖得好?》中,提了三种定投卖出的基础策略:目标收益率法、目标估值法、最大回撤法
这几种方法的细节对比这里不展开,文章推荐的方法是最大回撤法,因为前两种方法都存在着无法绝对估准的问题,因为每一轮牛市的涨幅都不同且不可预测,难以设置绝对的止盈目标和估值
最大回撤法会设置一个可容忍的最大回撤幅度,当目标指数下跌超过该幅度,就卖出所有资产,结束定投。文章举了天天基金的慧定投的例子
它先设置了一个目标收益率,但牛市究竟能上涨多少,这是不能测算的,为了让投资者能享受牛市更多的收益,慧定投在达到 20% 的目标收益后,如果市场继续上涨则继续持有,一旦出现回撤,回撤幅度达到 10%,就迅速卖出全部资产。
对比前两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该时间区间内,获得的累计收益率最高。原因是它充分利用了牛市过程中情绪性上涨不可预测的特点,转而判断牛市结束时点,避免了目标收益率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过早卖出
因此,文章的结论是:目标收益率 + 最大回撤法、目标估值法 + 最大回撤法,实际中,天天基金的慧定投是这么做的,且会在低估的时候加大定投的金额。
定投何种资产?
定投是一种灵活控制成本的投资模式,而如果要获取收益,本质上还是要投入到好的资产,在《定投依旧要选好资产》中,提到了选择资产的 2 个要素: 长期收益情况和波动情况。
长期收益是定投收益的最大来源, 而一个资产的价值高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其未来现金流决定的。以股票为例,未来的现金流来源首先是公司的盈利增长,其次是股息,最后是估值。再比如债券,未来现金流来源主要是利息。
另一个则是波动情况,一些定投的文章就主张定投要选高波动资产,《定投依旧要选好资产》指出这个说法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高波动资产确实能增加我们在低位买入的概率增加,从而摊低成本;说不对,是因为从最终结果来看意义并不大。
文中举了中证 500 和标普的例子,两者涨跌幅很接近,差不多都是 90% 左右,但是,中证 500 的波动率要大得多,回测结果显示最终定投中证 500 的收益还被指数收益率稍低的标普 500 反超了,原因是中证 500 虽然波动率大,但我们没办法总是买在便宜的时候
而回到具体的投资标的上,还是之前一直推崇的指数基金,因为主动型股票基金存在着基金经理不稳定的问题,但指数基金不受这个影响
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变更的这个大问题,在指数基金身上是基本不存在的。因为指数基金的管理基本上是量化的,基金经理在里面起到的作用很小,不怕他离职。最差的情况是这只指数基金终止清盘,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在市场上找到跟踪同个指数的产品替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的指数基金「永远不会死」。
不过,在指数基金定投里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最好选择宽基指数而非单一行业或主题指数。
网格策略
这里的网格策略,是一种波段策略。在《波段随谈》中提到了波段的一些优势, 包括心态上会更舒适,同时能增加安全垫等
它会让你对下跌能够乐观接受甚至有些期盼。尤其是当实现一波收益后,你甚至盼着赶紧跌好让你再来一次,虽然你的长线持仓会有损失。这种心态的改变会让你的状态变得极度舒适。投资的时候,状态是否舒适非常非常重要。不舒适就有可能带来变态的心理以及变形的交易。
你买的品种趋势不好,中期会下跌。但下跌并非一路跌到底,中间会有无数反弹。你把反弹利润吃到了,你的安全垫就加厚了。当品种持续下跌后,你买了很多筹码,但由于过程中不断吃反弹利润,成本持续降低,最终在底部区间你只是极少浮亏甚至没有浮亏。
同时,文章也指出 “这不是赚大钱的路”, 因为大钱是坚定持有中赚到的。这点你还不明白,以后就会懂。但是波段很必要,为什么?因为波段给你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的同时,也能让你真正坚定持有未来赚大钱的仓位。
那网格策略具体是如何的操作?E 大有 2 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个策略
在《网格策略基础(1.0 版)》中,指出了网格策略的一些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交易品种。
第二步:列出网格表格。表格中包括交易价格、交易金额、交易日期。
第三步:做压力测试。
第四步:设置交易提醒。
第五步:按照交易提醒进行交易。
首先,做网格的品种,一定是有底的品种。也就是说,不会死的品种。什么会死?比如个股,这里不是说个股一定会退市,凉透了那种死。它如果基本面发生变化,这辈子也涨不回来了,在网格策略中,也算死了。而做网格最佳的品种,则是 “那些没完没了的上下折腾,几年后回头一看我去你怎么一点都没动啊;这种品种简直可以说是网格策略的最佳伴侣,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基本上就等同于你找到提款机了。”
其次,一定要做好压力测试,因为 “网格策略最关键的地方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你可以知道最坏情况发生后,自己的账户会怎样”;具体做法文章描述如下
设计交易表格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模拟最大下跌幅度。比如说,你现在要开始一个中证 500 的网格,那你就应该知道,下跌 60%,几乎一定是最坏情况了。甚至下跌 50% 也非常困难。那么你如果相对来说激进一点,就可以以 40% 设计压力测试。保守一点,就按照 50% 或者 60% 设计。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到底应该给多少最大下跌空间,你可以参考 ETF 计划里面每次关于指数最大跌幅的判断。在那个基础上,再加 10% 基本上就是铁底。
具体的交易策略,就是列出网格表格, 包括交易价格、交易金额、交易日期,然后随着下跌逐步购买,且在上涨时卖出, 文章里是这么说的
如果从 1 开始,以 5% 幅度为一网,则买入价格分别为:1、0.95、0.9、0.85、0.8…… 卖出价格除第一网 1.0 买入的要在 1.05 卖出外,其它每一网都是上一网的买入价格。即, 0.95 买入的一网,1 元卖出;0.9 买入的,0.95 卖出,依次类推。
所以,你 1 元买入的部分,在 1.05 清仓,赚到 5% 利润。0.95 买到的,在 1 元清仓,赚到 5.26%…… 最终,在 0.7 元买入的部分,0.75 清仓,则这部分收益率就可以到 7.14%。
可以看到,这里的策略有 2 个关键点,一是开始的时机,文章指出是 “价格略低于价值的时候”,但是这个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文章建议是观察 ETF 计划,如果 ETF 计划开始买入,说明这个东西不太贵;二是网格大小 , 文章给的参考值是普通的品种一般给 5%。波动大的品种 (比如券商指数) 给 10%
另外,还提到了走势相似的品种不要重复开,比如说都是大盘股指数,50 和 300 就别开 2 个网格了。
上面是 1.0 的策略,在《网格策略进阶(2.0 版)》则提出了进阶的策略,相对于 1.0 有了三个点的改建
- 留利润,即每次的卖出时只拿回本金,剩余的利润继续放在里面
- 逐格加码,即约低估,买入的金额越多,这里跟定投时低估加倍定投原理一致
- 多级网格,即除了 5% 的网格,还可以可以再设置一个 15% 的中网,一个 30% 的大网
小结
本文主要讲了投资中的实操部分:买与卖;在了解了本文所介绍的知识体系后,再回到我们在最开始提的几个问题
- 买什么
- 什么时候买,买多少
- 什么时候卖,卖多少
相信答案也就就很明确了,做好资产配置,买入相关性低的资产;在低估值的时候买,高估值的时候卖,指数的估值一般参考 PE 和 PB,更着重看其区间 (历史百分位) 而不是绝对值;而买卖多少依赖仓位控制中的分配方法,低估时仓位更重,高估时仓位更轻。
另外,本文还提到两种策略:定投策略和网格策略,前者偏向长期的投资,后者则更偏向短期的波段操作,里面都给出了一些实操建议。
即便如此,投资还是很难;因为上面只是说了一个大原则,或者说 “正确的废话”,具体每个品类,PE、PB 到了多少认为是低估值,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历史上每次的大涨和大跌时这两个值也不尽相同;又或者是即便是道理没错,面对真实的下跌 80% 时,逆势加仓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子弹。
在笔者整理的过程中,虽然尽量把文章的内容尽量整理得脉络比较清晰,但总体感觉还是会比较混沌,没有绝对的真理或圣杯,几乎任何觉得有道理的建议或理论,都能找到反例来推翻;回到最终,你会发现还是一个 “度” 的问题,但是这个 “度” 的把控则是非常非常奇妙的,而这也许就是投资被称作一项艺术的原因?
投资里有个 “盈亏同源” 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盈利与亏损都是出自同一个源头,或者说都是同一个原因造成的;其本质是也是在描述上面说的混沌的现象,市场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要放弃对所谓确定性的追求,同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判断体系;这几篇文章在做的事情就是尝试归纳 E 大、有知有行已经摸索出一套体系,不能称得上是完美,但是自洽,而且在真实的系统中验证过有效性的;当然有效的系统肯定不止一套,但是愿意这么系统地整理且公开的,笔者目前就找到这一套,也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