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清醒的傻瓜

随机性,如同带刺的玫瑰,危险而又迷人;随机性可能会给你带来生活中的惊喜,但也有可能会降临足以毁灭生活的灾难

在去年的年度小结提到,22 年最大的感悟,是生活存在非常多的随机性,正是这些随机性导致了无法预测和无人知晓的未来;1 月份在查资料过程中看到了塔勒布的 “不确定性” 四部曲:《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反脆弱》和《非对称风险》,相比于笔者简单的感悟,这几本书花了很大功夫来描述随机性这件事情

如果单纯看随机性,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虚无主义中,因为没什么是确定的,或者说没什么是能够坚信的,因为随机性几乎主导了一切。幸运的是,书里给出了还给出了一些也许可供参考的方法论,虽然作者行文有时候较为晦涩,但总体还是值得一读的。本文主要是 《随机漫步的傻瓜》和《黑天鹅》两本书的一些笔记以及拓展,祝开卷有益。

我们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

生活往往被随机性左右,你的成功或失败不见得是因为比其他人高明或愚蠢,很可能只是单纯的运气的结果

上面这句话,也许是《随机漫步的傻瓜》最想给我们揭示的道理

异类》一书中也提到以下现象

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 9 月至 11 月出生;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 1955 年;

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 “意外”?这是因为:

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 9 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 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 8 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 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

很多时候,大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天时地利可能是主导因素。看人物自传往往会让我们热血澎湃,似乎遵循着成功者的路线,他的成功我也可以复制,但事实往往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提供了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时代给予了他们足够大的正向的反馈,不同时代的人压根无法复制。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幸存者偏差,因为无论概率多小,只要尝试的基数足够大,每个时代最终都能选出那一批为人所熟知的幸存者

这里并不是说人物自传一无是处,也不是说那些名人的成功是纯粹由机遇和随机性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法粗暴地被 “机遇” 二字淹没的

但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影响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往往是错综复杂,这其中有多少是运气成分,有多少又是努力的成分,往往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而当我们面临一个选择时,如果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机性在其中的影响,并心平气和的接收这个事实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也许能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和豁达

在股市上,我们往往也都是一个随机漫步的傻瓜,市场总体上升时,几乎每个人都觉得是自己英明的抉择选择才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但其中是 alpha 收益主导,还是 beta 收益主导,可能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因为在短的时间内,市场很多所谓表现都是波动;各类新闻报纸每天都要点评股市,试图为今天的涨跌说出个理由,因为媒体总会想说点什么来明他们有存在的价值;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理由,每天的股价变动由随机性决定更多

关于这本书,知乎上有个比较精彩的回答,《随机漫步的傻瓜》是怎样的一本书?;笔者把核心观点提炼如下, 这里其实也提到了《黑天鹅》中的叙述谬误的现象,因为《随机漫步的傻瓜》出版得比《黑天鹅》更早,两者的观点会有些许重合

我们万事都需要一个解释,以获得内心的宁静。没有解释的事情会让人茶饭不思、寝卧难安

因此我们急于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顾不得去分析这个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否存在

但常常我么也会找不到确定的因果,于是我们只好迷信;这完全是我们从先古部落首领那里传承下来的习惯,比如他们采用了某种祭拜姿势就可以求得龙王降雨

这本书多少有一点虚无主义色彩。你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如果有人因为努力而获得了巨大成就,要相信,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 大部分时候,都是运气使然。虚无主义的意思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或者说,没有什么会找到确定的原因,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可以把它当成《心灵鸡汤》一类的读物。它让你接受现实 —— 当然,前提是你足够理性,同时足够努力和聪明。准确地说,这不过是一本写给迷失在财富追求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换言之,是写给有点钱、有点追求、但是钱又不太多的人们看的。很重要的一个提示是:不要老看着多少人比你强,要看到多少人比你差

黑天鹅从何而来

不要忽视那些概率低、但是有极大的冲击性的事情,这些事情无法预测,但是在行动时要考虑到

上面这句话,也许是《黑天鹅》最想给我们揭示的道理

书里还给了很多由于惯性思维、人性等原因带来的问题,意识到这些点,也许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到很多事情或结论的局限性

叙述谬误

很多时候,在黑天鹅发生后,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而这其实也是黑天鹅发生的原因之一

书中将这一现象称作 “叙述谬误”,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换句话说,我们在观察一组事实的时候,一定编造相应的理由或者逻辑关系,让我们觉得这组事实是可以解释的,符合逻辑的;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观察和表达。造成叙述谬误有以下几个原因

1)解释习惯;我们习惯对观察到的事实梳理因果关系,让事情变得可解释,这个过程虽然好,但是也会可能导致一些看起来无关的事实就会被我们忽视掉。而那些被忽略的事实往往会成为导致黑天鹅现象的原因,并且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被人们重新翻查出来,并加以解释
2)模式辨识习惯:《习惯的力量》指出,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模式就是大脑的省力方式,为了高效处理信息,作出反应,我们不得不训练自己形成各种习惯,但是这些习惯也会阻碍我们接受新的观念
3)简化习惯:信息理论核心问题:1. 信息获得是有代价的;2. 信息的存储也是有代价的;3. 信息的处理和提取也是有代价的正是这些代价,让我们简化了很多东西,倾向于讲故事而不是注重事实。而我们的简化行为使得我们以为世界的随机性要比实际的小

而如果进一步深究上面几个原因,我们会发现这都是人性导致的

  • 解释习惯是因为我们天生喜欢有条理的东西,为了让因果关系看起来更加可解释;而常常忽略了一些所谓的 outlier,如同在机器学习中去除 outlier 一样,有时候其实样本并不异常,只是我们的模型不足以学习到这些所谓的 outlier,而人为地把这些样本过滤掉
  • 模式辨识习惯和简化习惯,都是我们为了更省力地去做事情而发展出来的,毕竟如果每件事情都从头去想和做,是在是太费时费力了

在书里的 “自我欺骗的人类” 一章中,则提到了人类的思想有三重迷雾:
1)假想的理解,也就是在一个超出人们想象之外的复杂或随机的世界,人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其中正在发生什么;很多发生过的事情本来应该被认为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但在事情发生之后,看上去却没那么不可思议了。这种事后合理性在表面上降低了事件的稀有性,并使事件看上去可以理解
2)反省的误差,也就是我们只能在事后评价事物,就像只能以后视镜里看东西,历史在历史书中比在经验现实中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在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存在无数个事实,其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会在后来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中有帮助,而这些有条理的时间会被记入史书中
3)对事实性信息价值的高估

在生活中,当我们作出一些判断和决定前,如果能够清楚意识到叙述谬误这一现象的存在,以及上面提到的由人性的局限性,也许就是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之一

极端斯坦、平均斯坦与择业

这是《黑天鹅》中提到的两个概念,基本含义如下

平均斯坦:当样本数量最够大,任何个例都不会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正态分布)
极端斯坦:不平均性现象,个体能够对整体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长尾分布)

如果从分布上来说,极端斯坦有点像方差较大的一个正态分布,极端的个体较少;而极端斯坦则是一个长尾分布,头部的一些个体会影响全局,跟二八法则有点像

这个概念往往会被应用在择业上

有些技术性的职业,比如牙医、咨询师、按摩师的收入是不可能具有突破性的,他们受到既定的时间内服务的病人或客户的最大数量的限制。在这些职业中,不论报酬多高,收入总是受到限制,他们不可能一夜致富,财富总是来自于持续的积累。并且这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他的收入可以增长,但不可能达到一天的收入超过余生的收入总和的程度,也就是说这种职业不会受到黑天鹅的驱使, 假如你是一名会计师或外科医生,你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超级英雄,也不太可能成为一名失败者。

而另外还有一些职业如果干得好,收入可以十倍、百倍地增长,同时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努力。比如股票交易员,买 100 股股票与买 100 万股股票的工作量是一样的,要打同样的电话,做同样的计算,对交易的正确性做同样的确认,收入却截然不同。同样,演员、录音师、作家对于同一作品,他们的工作量也是一样的,但这类职业可以不必增加劳动量就可能十倍、百倍地增加收入,一部发行量大的影片、一本畅销的书籍都能带来突破性的收入

一般智力,科学和艺术行为等属于极端斯坦,在这里成功是高度集中的,少量赢者得到蛋糕的大部分。其实极端斯坦基本上适用于所有 “有意思” 的职业,但从事他们并不是好主意,因为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只有在你成功的时候才对你有利,这样的职业竞争激烈,导致了更大的不平均和不确定性,在努力和回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可能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普通人或许什么也得不到;挨饿的演员比挨饿的会计师要多

无法预测的未来

很多事情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某件事情 1000 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弟 1001 天的任何信息;我们从过去获得的实际上顶多是无关痛痒和虚假的信息,甚至是危险的信号

其实这个观点《随机漫步的傻瓜》中就有了,只是这里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延伸,同时提出了以下有趣的观点

  • 信息会妨碍知识

因为人们对于经验现实的细节知识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噪点就越多,就可能把它们错当成真实信息。同时,一旦你的思维被某种世界观占据,你会习惯于只关注证明你正确的事例。吊诡之处在于,你拥有越多的信息,你就越认为自己正确

因此,我们在接收信息时一定要谨慎过滤,不要轻易全盘接受,这里有 2 个也许可供参考的方法

(1)注重事实而不是故事;我们天生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也就是减少事情的影响因素。没有人愿意去听某个无聊的抽象统计学讲座,我们喜欢听故事,这没有错,我们只是要去更加彻底的审视,故事是否对事实做了严重扭曲

(2)控制接收信息的频率;从机器学习角度来讲,人其实是一个持续流式更行的 online model,对近期收到的信息和样本会更加敏感,每小时收听广播比阅读周刊之所以要糟糕,是我们会被短时间的很多 noise 干扰了想法和思绪,而较长的时间间隔能够过滤掉一些无关重要信息;这里不得不提以下当前软件流行的信息流模式,很容易让人建立多巴胺回路,让人一刷接着一刷欲罢不能,说到底,还是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注意力

  • 认知自大

我们在自以为拥有的知识方面非常自大,我们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以为我们比实际上知道得多一些,这一点常常招致严重的麻烦。认知自大有双重影响:我们高估我们的知识,低估不确定性,也就是低估未知事物的范围

淹死的都是水性好的”,说得也是这个道理,过度的自信容易让我们忽略未知的风险,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预测

如果黑天鹅无法避免

《随机漫步的傻瓜》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着种种随机性,需要清楚地意识到成功或失败中的运气成分,《黑天鹅》则是告诉了我们那些概率极低但破坏极大的事情的诱因,那回到最终要的方法论上,也就是面对这些随机性,我们能做些什么?

黑天鹅的序里写了这段话:如果把塔勒布和巴菲特的共同经验总结,可以得到应对黑天鹅事件的 5 个基本原则:1. 不要预测;2. 谨慎预防;3. 危中取机;4. 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充足冗余;5. 不要负债

下面针对这 5 点进行一些拓展和讨论

不预测,只应对

黑天鹅事件往往无法预测、无法解释,很多事后的归因往往也是无效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 2 条原则:不要预测和谨慎预防

这里的小标题套用了孟岩的文章《不预测,只应对

我们往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1)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靠谱(2)用于预测的信息也不客观(3)未来充满不可预期的「随机事件」

(1)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靠谱;指的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往往是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归纳出来的, 而已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因果规律和随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的大脑回路天生并不习惯于捕捉「随机事件」,往往都希望根据因果规律解释已发生的事情,而随机性可能会导致相同的事情总结出不同的规律(想象有一个平行世界发生了相同的事情,但是结果不同,那么总结出来的规律也会不一样),这也是《黑天鹅》中提到的 “叙述谬误” 的现象

(2)用于预测的信息也不客观;作出预测需要信息,信息本身是客观的,但是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并不客观,亦即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听到的信息都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的,往往会带上我们的个人偏好和特性

(3)未来充满不可预期的随机事件;这个比较好理解,不确定性四部曲以及整篇文章就是在阐述这种现象

针对上面的三个问题,文章也分别给了一些方法

(1)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不靠谱 -> 运用尽量少的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最好是普世的、第一性的、经过长时间考验的;
(2)用于预测的信息也不客观 -> 去除 Ego,尽可能客观地去收集和看待信息,排除人为干扰;这个跟纳瓦尔宝典里提到的 “Shed your Identity to see reality” 说的是同一件事
(3)未来充满不可预期的随机事件 -> 有足够的容错性,对各种随机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

这里着重讲一下第 1 点,也是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一样,这里提到的方法跟 First principle 很相似,其思想都是从事情的本质上去思考,仅从一些最简单的规律 (“cannot be deduced from any other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去推导,这里有一个关于 Frist Principle 的例子,首要原则(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s):埃隆・马斯克谈为自己思考的力量

而回到投资里的不确定性,文章给出的方法论跟上面提到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 从最基本的一些普世规律和常识出发,打造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并且对未来各种「随机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会死。用系统去根据市场的信息做出「应对」,不断迭代升级,循环往复

祸福相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很多事情都是祸福相依的;往往黑天鹅事件是以危机形式展现,但危中有机,危后出机,最大的危机会出现最大的暴跌,也就会形成最好的投资良机,黑天鹅的序中提到了: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尝试和尽可能多地把握黑天鹅机会

当然,这个事情说起来是这么个道理,但实践起来会很难,就拿投资来说,你永远无法预估到绝对的底在哪里,且往往这种黑天鹅事件出现时,意味着我们相信的很多法则都会消失,这个时候根据历史经验做判断可能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人和市场都是很容易出现恐慌的,这种情况下无法预估到底加上恐慌,很容易让我们成为割肉逃跑而不是逢低加仓的人

比如说 08 年的次贷危机,虽然惨烈,但的确有人从中获利了,这也正是电影《大空头》讲到的故事;但需要意识到,《大空头》中也存在着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是成功做空获利的几个例子,但其中做了同样的事情却最终失败了的,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我们都喜欢听成功的故事,都崇拜以一己之力获胜的英雄主义;关于这部分可参考: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除了在黑天鹅中看到机会,日常还可以尽量做一些高杠杆的事情,即一些成本很低,但是成功了能够给你带来较大回报的事情;比如说无风险套利,当然这种事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往往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为什么能捕获风险低但收益高的事情?《在黑天鹅频发的年代,重读塔勒布的四本书》给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解释,即也风险和收益的正相关只是在期望上成立,现实世界中每次事件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在期望上线波动,如果能够找到风险低于期望,但收益高于期望的事情;但这种事情往往发生的概率会很低

上面其实是一个期望与概率的例子,关于这点可以延伸说说,上面提到的观点是要捕获概率低但收益高的事情;而在后面的《反脆弱》的策略更多的提到了要关注期望而不是概率:买卖不应取决于股票上涨概率,而应取决于上涨期望。比如有 90% 的可能上涨 1 元,有 10% 的可能下跌 100 元,那么期望是下跌 1 元,应该卖空,而非买入。这里提到的例子跟反脆弱中的观点也是类似

如果人生会重复一万次,牙医在每次 “人生” 中都很有可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靠中彩票大奖过上富裕生活的流浪汉,却很难再中一次大奖。因此,不能纯以是否富有的结果导向来对人进行评价。可以将人生的种种可能看作是一种分布,现在当下发生的只是这个分布的一个抽样。牙医人生的整体分布更优于流浪汉,即使流浪汉偶尔中了一次超级大奖,但对人生的整体分布影响不大

两个观点看似矛盾,但实则不是,笔者认为其中差异在于这些事件发生的次数;期望是经过多次 IID 的试验得到的一个值,或者说买卖次数要足够多,这条定理才成立;而黑天鹅时间往往是稀有的,期望在其中也许并不成立,但交易是会发生多次的;所以结论也就很明显了,

保持冗余

这部分也很好理解,也是我们常说的鲁棒性或健壮性(robustness),比如说在工程上留出足够的 buffer,预防低概率事件发生,以及永远不要 all in,无论是在投资还是生活,都要尽量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部分涉及到反脆弱中的一些观点的,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这句话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回到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日常工作中,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反脆弱:为什么稳定的工作,只是一种人生的幻觉

一个国家是如何渡过经济衰退期的呢?是靠死掉一大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让坚持下来的公司减少竞争对手

“人力资源市场” 的 “反脆弱性” 也是如此:经济衰退期,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人,让留下来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经济过热期,淘汰掉一批给不起高薪的企业,让给得起高薪的企业更容易找人

“反脆弱性” 会牺牲一部分最脆弱的人的利益,来提高整个系统的生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这正是 “35 岁现象” 的本质,因为某些凭借年龄获得优势的行业与职业,一过 35 岁,脆弱性会大大增加

那大公司的稳定性从何而来?

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大公司之所以稳定,是因为 “体系至上、公司文化至上、业务至上”,任何一个员工的利益都无足轻重,随时可以被牺牲掉,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就算是 CEO 也可以牺牲

对个人来说,致命的是 “大公司稳定幻觉”,让你陷入舒适,从而忽视了为自己建立 “反脆弱结构”;这种工作造成的稳定性的幻觉,就像火鸡,它们活的时间越长,就越 “确信” 农场主的仁慈,直到感恩节来临的那一天

保持冗余,本质也是反脆弱,不要 all in 一件事情,多为自己留一些后路,至于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真的是因人而异了,毕竟这些也都是比较耗心力的事情,但本质还是要 productize yourself

不要负债

套用塔勒布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有一条是对于个人和机构非常重要的戒律:我们可以降低经济生活中 90% 的黑天鹅风险…… 我们所做的只是取消投机性的债务。”

这里的投机性的债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猜测这里指的是类似 08 年次贷危机的那种炒房式的负债

房子在各个国家好像都会被当做金融工具,也的确其中有人会赚得盆满钵满,但需要清楚,你进去的时候是否会是最终的接盘侠

小结

说实话,看完这两本总感觉比较反人性,因为人性就是希望事情都是可总结可解释的,包括笔者在写这篇文章,做的事情就是总结塔勒布这几本书的内容,期待从中获取一些可指导生活的规律和原理

但无论是《随机漫步的傻瓜》还是《黑天鹅》,都在告诉我们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从历史获取的是无关痛痒,甚至是危险的信号;我们看到的很多成功也都是幸存者偏差,是运气和因果性共同主导的结果,且往往运气占了大头

如同开头所说,仅仅看到未来无法预测这一面,有时候会让人更绝望,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中,因为没什么是确定的,或者说没什么是能够坚信的,因为随机性几乎主导了一切;而我们,就是在其中随机漫步的傻瓜

既然生活的随机性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努力,为什么还要努力?

因为在努力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前,我们连面对随机性的机会都没有,或者说幸存者偏差也是有门槛的,当你的能力不足时,进入决赛圈的资格都没有

而面对随机性,书里这 5 条原则也许值得我们参考与实践:1. 不要预测;2. 谨慎预防;3. 危中取机;4. 保持充足冗余;5. 不要负债

写到这里,好像隐约读懂了罗曼罗兰的那句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虽然 “生活的真相” 有很多种,生活充满了随机性或许也是其中一种,在了解这个真相后仍然能够 “尽人事,听天命”,认认真真把手上的每件事情做好,也许就是一个清醒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