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跃升:心态

最近在看《关键跃升》,里面的不少观点还是颇有启发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 “一本适合中国管理者的管理读本”;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笔者觉得都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管理的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扮演自己在职场中的角色

书名的跃升,粗糙来说就是通过 “自己完成任务” 跃升到 “通过别人完成任务”;书里把这部分拆成了两部分:心法和剑法,翻译一下就是心态和行动上需要做出的改变;心法包括了 “责任、沟通、关系,自我” 四大块,剑法则是强调管理者需要扮演好四种角色 “鼓手、教练、政委、指挥”;整本书的内容脉络较为清晰,比较通俗易懂,值得一读;本文主要是心法部分~

书里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 “不干活” 比 “干活” 的拿钱多?在数量上,这些 “不干活” 的管理者和干活的人相比,大约是 1:5 的关系。也就是说,大概每 5 个 “干活的人”​,就有 1 个 “不干活的人” 管着

这个自然是调侃的说法,“不干活” 的管理者专注的事情是 “自然效率” 的作战上,所谓 “自然效率”,就是在在 “自发分工,随机协作” 机制下的工作效率,往往是不高效的

管理者的工作,即使是用管理效率打败自然效率,管理者的价值,就体现为在有你和没你两种情况下团队所创造的价值的差额,即如下的公式

你的价值 = 团队价值 ×(管理效率 - 自然效率)

所以,书里的观点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直接撸起袖子去干活,而是要把管理效率提升上去;不过笔者觉得这里要考虑到管理者的团队规模,对于规模不大的团队,通过流程机制去提升效率有限,而管理者本身能够亲自下场把手弄脏也是有必要的

那怎么提高管理效率?靠的就是上面提到的 “心法 + 剑法” 部分,这里主要讲心法部分,也就是心态上的需要做出的一些转变;因为在成为管理者后,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心态

心态跃升包括了四部分:责任、沟通、关系和自我,而这四部分,是从 “自己做事” 到 “通过别人做事” 需要的四个心理上的跃升;这里还是用书里的一张图来讲述

责任

责任跃升,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对任务负责过渡到对目标负责

书里列举了四种类型的责任感:时间、任务、目标、使命;如下图所示

对时间负责的人,遇到挫败时会说 “我一直都在忙,又没闲着”​;对任务负责的人,遇到挫败时会说 “该做的我都做了,问心无愧”​;对目标负责的人,遇到挫败时会说 “一定有办法能走出去,继续寻找”​;对目标负责,管理者需要为不如意的结果与员工犯的错无限兜底,俗称 “能扛事”

对目标负责,涉及到的很重要的一环是要把目标拆解成任务,这个需要对业务足够了解,并借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书里就给了这么一个例子,虽然不是非常严谨,但是也给了我们一个新思路:“先拆解,再拆分;拆解是做乘除法,拆分是做加减法

今年要完成 5000 万元的服装销售额。管理者立马跟我聊:​“我的团队里有 5 个小伙伴,每人完成 1000 万元行不行?​” 我说:​“这是不行的,这是做加减法,是拆分,不是拆解。​”

拆解是做乘除法。基于对业务的深度理解,可这样拆解销售目标。销售目标 = 店铺粉丝数 × 转化率 × 客单价,然后可以针对目标拆解出来的每一项再做专项提升

拆分是做加减法。以粉丝数的拆分为例,将达成 17.5 万粉丝的目标拆分为季度目标:第一、第二季度的任务要更重些,这样上半年的业绩数据才不至于难看。然后怎么做?第一,通过优质短视频加粉;第二,通过裂变加粉,以打折等优惠活动推动用户分享店铺给朋友,朋友加粉后再分享给各自的朋友;第三,通过平台做推广活动,用便宜商品引导加粉。这三个任务分别由不同的员工负责。

管理者把目标拆解为任务之后,每个员工就可以专心去忙自己的任务。如果之后还是没达成目标呢?这时候管理者要记住一句话,​“降妖除魔你去,背黑锅我来”​。管理者要扛住这个责任,因为团队管理者要承担目标层面的后果,而员工只承担任务层面的后果

沟通

沟通跃升,简单来说就是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多层漏斗,往往会出现低效的问题;因为过去你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要通过员工来完成,沟通机制发生了变化,你正在从 “无损沟通” 走向 “有损沟通”​,原因如下图所示

沟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后面会有专门一章来讲这部分,这里主要提出了让沟通尽量无损的方式是,对员工不做直接的否定,书里针对这点给了 4 种话术,如下图所示

(1)不要说 “这不行”​,而要说 “如果…… 就……”

从不直接否定别人,而是以建设性的方式跟人沟通,员工缺块砖,你就应该给员工加块砖,员工缺根木头,你就应该给员工加根木头。用好​“如果…… 就……”​,​“如果” 的后面就是你加上去的建议

(2)不要说 “but”​(但是)​,而要说 “yes…and…”​(是的…… 同时……)

这个跟 “如果…… 就……” 有点像,不直接否定,因为一说 “但是”​,你就和对方站在了对立面。而只有你和对方站在同一边的时候,才更加有助于达成共识

(3)“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

当对方一通说,可能你没有很好抓住对方重点时,可以尝试说 “我帮你总结一下,你是不是这样觉得的?”,然后说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这个过程会考验你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同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帮对方总结,对方也会把你整理过的内容当做他的观点

(4)“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

这种话主要是应用在这种场景下:你在与下属沟通时,有时他是抵触的,有时他就是想让你难堪,有时他只是要证明自己能力强,跟你观点不一样。这个时候不要跟下属直接吵起来或当面对质,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那个 “坏人”​,就算他做了坏事,他也一定为自己找好了理由。哪怕你戳穿了他,他也一定会本能地从认知协调出发,维护自己的动机,于是他就会记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么沟通:我注意到你最近做了件什么事(描述行为)​,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肯定动机)​,我看出来了,你还瞒着我,我非常感激。虽然这份善意没有真的起到作用,甚至对我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我还是很感激(表达善意)​。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给出建议)​

这几种谈话方式,都对管理者的胸怀、格局以及情绪控制等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为善意待人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面对业务压力、来自上一级的压力的情况下;但是如果能做到了,必然是个有魅力的老板

权力分为三种,即法定权力、专业权力和魅力权力。想让自己的脑指挥别人的手,要充分理解并运用权力的作用机制。如果你只有法定权力,现在年轻的员工根本就不听你的,因为 “90 后”​“95 后” 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更多元,家境相对优越,个体意识很强,对权威不盲从。所以团队管理者应将其他两种权力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要想指挥优秀年轻人的手,你有两条路:一是让他们佩服你,二是让他们喜欢你;而良好的沟通,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关系

关系跃升,简单来说就是从左右的伙伴到上下的战友

在心理上,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员工的关系既不是家人关系,也不是朋友关系,而是战斗友谊

因为公司或团队是一个战斗单元。是战斗,就有战斗目标。大家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集结的,一旦目标达成,可能就会解散。这个战斗单元会长期存在,但是战斗单元中的人会时常更换,有人会加入,有人会离开。在战斗中,大家会结下深厚的情谊,但这种情谊依然是战斗情谊。我们在这里际会,但我们不是家人关系,也不是对人不对事的朋友关系

在行动上,管理者要和员工保持亲而不密的关系

什么叫 “亲而不密”​?管理者对员工一定要认真地关心,比如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持续成长,但是不要保持那么亲密的关系,因为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导致对人不对事。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员工明白,他能如鱼得水,一定是因为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而不是跟你有更近的关系

那该如何做到 “亲而不密”?书里给了两点建议 1)不要拿员工的一针一线 2)日常交际不要关系过于亲密

第一点是因为书里提到的一个现象:有的员工送多了东西,觉得自己跟管理者更亲近,甚至会恃宠而骄,仗势欺人,制造团队分裂。但是实际中,会有员工真的因为感激老板这一段时间的帮助和教导,而愿意请老板吃饭或者送一些东西的,即使两者不再

另外书里的学员案例,还给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案例,值得参考

  • 从你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到大家认可你的管理,是存在时间差的。在这个时间窗口,不要一上来就啃硬骨头,跟 “反对派” 死磕,死磕往往是磕不动的,因为你缺乏根基。你应该先好好工作、展现实力,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下属中中间派的拥护
  • 我有一次开会时与一个资深组员争执得面红耳赤,谁都说服不了对方。那时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方案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是碍于面子谁都不愿意退让。于是,后来我在需要做重要决策的会议前,都会先私下跟组员沟通,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诉求,再做一些协调工作,确保跟每个组员都能基本达成一致后,再开会把事情敲定下来。这样一来,激烈的争执就不会发生了(体面)
  • 上司不讲情面,按照要求该批评就批评,该严厉就严厉,坚定地对团队目标负责,看似心硬、心狠,其实这才是真正为所有人好

自我

自我跃升,简单来说就是从小我的满足到大我的成就

职场上一直有这一种说法:不要轻易在老板面前提出反对的观点,老板不会表现出自己是同意的,因为他没有办法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是错的。书里把这个现象叫 “瞬间顽固症”​:即证明他是对的,比证明这件事本身是对还是错更重要;而原因则是个人的心中的自我 (ego) 边界太小,能量太强

那什么是自我?猎豹移动(原金山网络)CEO 傅盛对 “自我” 的看法是这样的:​“自我” 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你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你的本能就总想强行辩驳,别人一批评,你就怒了;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你就本能地希望把问题简单化。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充满了 “我我我”—— 这就是自我的障碍

这个防御的围墙,就是自我边界,或者更通俗来讲就是常说的 “格局”;自我边界会把 “我” 以及 “我关心的” 和他人隔离开,你的同事做得比你好,你会有点嫉妒,因为同事在你的自我边界之外;但是你的孩子做得比你好,你会嫉妒吗?不会的。你甚至会因为孩子做得比自己好而更加高兴,因为孩子进入了你的自我边界内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从没有自我边界到形成自我边界,再到延展自我边界的过程

当你是员工的时候,有较小的自我是可以的。但是从员工晋升到管理者后,这就有问题了,你会不断面临关于自我的挑战,可能会产生三种重要的害怕:(1)怕自己被证明是错的(2)怕下属的能力超过自己(3)怕下属的影响力超过自己;这会几大影响自己和员工的关系

那管理者怎么扩大自我的边界?书里给的建议是:关注全局效率,把关注点放到更大的格局上,找两个榜样,父母和君王。管理者要向他们学习,从追求 “小我” 的满足,变成追求 “大我”—— 团队和企业的成就,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一片天

一个人的格局、胸怀、气度,指的就是这个人的自我包含了多少东西。管理者要靠团队的成功来获得成功,这就至少要走出第一步,把自我的边界往外扩一层,把下属全都划进来。放大自我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下属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他们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