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选择与 “弯路”

许多人大概都读过这段充满宿命感的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段自出《杀鹌鹑的少女》的文字,具象化了选择的厚重感。而事实上,很多 “当时只道是寻常” 的瞬间,确实会这个名为 “人生” 的游戏开辟很多新的分支。最近几天在玩 Detroit: Become Human 这款游戏,通过三个仿生人(androids)徐徐展开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科技、伦理、人性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局是由你在游戏中的种种抉择所决定的,你的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会掀起一场人类与仿生人的流血革命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我们特别擅长拿着后视镜去度量一个选择的 “好” 与 “坏”。因为我们没有上帝视角去获取整个游戏的 FlowChart,去看到那些未选择之路种种;更要命的是,我们在当前已选择的道路上的任何操作无法撤销或回滚,当最终的结果不太如人意时,就会在事后复盘时被打上一个 “走了弯路” 的标签,然后幻想那条未选择的道路所拓展出来的分支

最近就面临着一个关于出海的选择,一直觉得出海是国内企业发展的未来,但是真正面临这样的选择时,也少不了瞻前顾后、忧心忡忡,总想小心翼翼地迈出下一步,希望少走 “弯路”。脑子里的各种观点打架打了好多天,我觉得是时候写一篇文章来梳理一些这个迷思了。本文是关于出海和选择的一些碎碎念,祝开卷有益~

关于出海

“失落” 日本的出海史

B 站有个分析师 up 主针对日本的出海历史做了一个出海专题,从宏观角度讲述了日本的出海历史,同时提供了个人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一些选择。最近又出了一本《以日为鉴》的书籍,虽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免不了会有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读一下作为参考(下面的这些数据基本来自这些视频和书籍,但豆瓣的书评提到,这本书的一些数据可能不够权威,笔者在引用时也会尝试找到其出处)

海外再造日本

截止 2022 年末,日本的海外净资产达到了 418 万亿日元。与此相比,当年日本国内总额为 545 万亿日元,由此形成了所谓 “海外再造日本” 的经济现象

日本在进入泡沫危机后,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增量减少以房产投资和日常消费为代表的内需走向低迷。泡沫破裂前,80 年代日本雇员薪资增速约 5.5%;破裂后的 92 年,迅速降至 1.8% 左右,此后长期负增长,工资下滑进一步导致国内消费需求萎靡。(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当时,日本庞大的内需市场快速萎缩,全社会从消费型转向储蓄型,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内卷之下,服务业不得不提升质量以吸引客户,这倒逼出了极致的服务态度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 1994 年开启大规模出海潮,企业利润也逐渐回升。2000 年,日本企业利润重回 1989 年高位;2007 年,全国企业利润已是泡沫经济前的 1.5 倍。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占 GDP 比例从 1990 年的 6.5% 迅速提升至 2021 年的 40%。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实现了出口和投资双轮驱动。出口额占 GDP 比重从 95 年最低的 8% 升至如今的 20%。据大和证券统计,日本上市公司海外利润占比接近 60%,多个行业龙头海外收入超 75%

那么,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泡沫破裂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拓宽本国的海外品牌影响力 (2)在海外重塑全球分工体系(3)利用先进技术优势换取海外市场(4)寻求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在具体运作上,基本的逻辑是:一方面寻找中国与东盟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用其劳动力与市场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新兴经济体的利润反哺研发,实现欧美市场所需的技术创新

这也意味着日本对外投资活动主要以市场和技术驱动为主。日本同时需要从新兴经济体获取利润又需要和欧美企业进行竞争,事实上目前的中国也正在走上这条被追赶的路,一方面一带一路扩大在新兴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重复高端技术以蚕食欧美企业份额

90 年代,日本大量投资东亚新兴经济体。自 1995 年始,索尼、东芝、丰田、大金等头部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抱团出海。此轮出海目的地不再是 80 年代首选的美国,而是中国与东南亚。1995 至 1996 年,日本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占总额 20%,中国占 10%。此后数年,日本将国内产业链集中迁至不同国家,把低端产能转移到海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国内保留高利润的高端产能

2000 年左右,日本商品迎来中国进口需求的爆发。中国迅速释放的内需,吸收了日本在华工厂的大量订单。日本在华工厂本地销售比例从 1999 年的 31% 猛增至 2010 年的近 70%。可以说,日本早期在华投资建厂,既赚取了廉价生产成本与土地红利,也吃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红利

在投资出海的同时,日本国内产业结构也在剧烈调整。泡沫破裂前,金融业是日本市值最高板块,占比近 30%。日股市值前 30 的公司中,一半属金融行业。金融与地产股一度占全市值 38%。

三十年后,金融股仅占 8%,地产股不到 2%。市值最高的四大行业依次为工业、消费、信息产业与医疗健康,占总额 65%。而泡沫破裂前,医疗仅占 3%,信息产业占 5%,消费品占 11%。事实上,除工业制造这一日本 80 年代的荣耀外,其余三大行业多在泡沫破裂后崛起,且基本属非制造业范畴;工业、消费、信息产业、医疗健康这几个产业,其最大市场恰恰在海外,海外收入常年高于国内。以医药龙头第一三共为例,其 2022 年日本营收仅占 35%。

普通人的出海之路

上面都是偏宏观的数据,落到普通人头上,在出海这个新游戏里,机遇又在哪里?回顾历史,会发现里面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思想:在国内增长放缓时,将自身技能、商业头脑或资本与海外市场更早期的发展阶段相结合,从而获得溢价和机遇

当年的普通日本人,主要有 3 个出海增量机会。分别是工作出海,商业出海与投资出海

(1)工作出海

工作出海,或者说跟随公司出海是最主流、最稳妥的方式,也是普通人最有机会的领域

在说出海的企业对个人的影响前,可以先看一下日人普通人的择业观和变化,也许会对我们有更多启发

从就业选择看,泡沫前 80 年代,日本最受欢迎的企业中,除索尼与丰田外,几乎全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金融和地产公司。泡沫时期,金融业普通员工工资是社会平均的 2.8 倍,中层干部达 4.1 倍。从业人员从 1976 年的 150 万,十年后增至近 265 万

然而,泡沫经济后的四年,日股跌 60%,地价跌 50%。日本金融业模式特殊,自成一体,缺乏国际化能力,国内业务萎缩,又难以开拓国际业务,加之房产泡沫破裂导致不良率攀升,行业盈利能力骤降。证券业首当其冲,前五年主要通过裁员降薪维持,从业人数仅降 15%。但 1997 年 11 月,日本最大券商山一证券破产,行业彻底进入破产潮。当年金融从业人口减少 60 万,部分 “幸运儿” 转入号称永不倒闭的银行业

随着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银行体系全面崩塌,四年间累计 150 家银行破产,日本金融业坠入深渊,大量转型银行的金融人员再度失业

尽管日本银行业于 2000 年开启重组出海,但直到 2005 年不良率才降至 3.5%,出海收入占比开始快速提升。此时,距泡沫破裂已过去十五年。尽管此时日本金融业开始吸纳海外岗位,但 90 年代的 “天之骄子” 们大多已转行,或所学知识难以适应海外业务需求。这大概就是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了

此外,泡沫破裂后,日本迎来了接近 10 年的考公热,公务员报录比例超过 1:30,但随着此后持续的低薪与工作量升高,公务员逐渐被日本年轻人所抛弃,如今报录比仅为 1:3

实际上,90 年代后,日本除大企业外,有三类公司异军突起:第一类是消费降级型,如优衣库;第二类是隐形冠军,如基恩士;第三类是出海抢单的非制造业企业。第二、三类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甚至在 90 年代日本 “就业冰河期” 形成了 “出海暖流” 之说。日本出海一代,既躲过了国内经济下行的内卷,又凭借海外增量机会,摇身成为 2000 年后日本中产的主力之一

一个典型例子是技术人才。当丰田、本田等在泰国、美国设新厂时,一名在日本本土有经验的产线班长或质控员,可被派往海外,培训当地员工,确保流程与品质标准与本土一致。他们能获得可观的外派津贴,并享受当地较低的生活成本。另一种模式是日企海外子公司本地化运营,催生了对既懂技术又了解当地市场人才的需求,为日企员工加入本土企业创造了条件

工作出海这种方式的特点往往是大企业先行,中小企业随后成为主力;从配套生产到独立经营;对技术、营销人才需求大都比较大。最常见的是日本大企业在海外设厂,催生对配套供应链的需求,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会为这些海外日企提供零部件和生产服务,而结果就是日本破产中小破产企业数量在 1998 年登顶后一路下滑,10 年后基本降到泡沫前水平,保住了就业的基本盘,与之相反的是韩国在遭遇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集中倒闭后大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2)商业出海

商业出海指的是那些更具冒险精神的人,利用海外市场对日本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开创个人事业

例如,一个曾在餐饮业工作的日本人,看到曼谷或雅加达的日资企业员工和当地富裕阶层对正宗日料的需求。他带着积蓄,在当地开一家小而精的居酒屋或拉面店,从日本进口关键食材,严格复制日式烹饪与待客之道,靠 “正宗” 招牌站稳脚跟

另一种方式,类似今天的 “跨境电商”。例如,一位熟悉日本消费品市场的主妇或上班族,发现中国富裕家庭开始追求高品质日货。她小批量采购日本母婴产品(如尿不湿、奶粉)、美妆(如 SK-II)、家电(如虎牌电饭煲),通过早期电商平台或线下渠道销售,赚取差价

(3)投资出海

投资出海,更多是通过海外金融产品和不动产实现。这也是当下国内投资者常见的模式 —— 身在国内,投资全球

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普通的东京上班族,看到国内利率近乎为零,股市低迷。他将每年的一部分奖金投入到银行或证券公司推荐的 “国际分散投资” 基金中。这些基金专门投资于正在增长的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美国)的股票和债券,让他能间接分享海外经济增长的红利,实现对冲国内经济风险的目的

实际上,有一个诞生于日本的概念,精准描述了这一现象 —— 渡边太太:指的是以进行借贷利率低的日圆,兑换成外币后向海外高利资产投资做为理财持家手段的炒汇散户,渡边是一个常见的日本姓氏,里面有有一大部分炒汇散户为家庭主妇,《经济学人》便以渡边太太来称呼这些进行外汇操作的个人投资者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核心理念:在通胀国挣钱,在通缩国花钱。这个理念时至今日其实也不过时

在这个问题里《北京土著中产要润么?》,有回答提到了相似的理念

如果回到 1990 的日本,东京土著中产要润吗?卷又卷不过,躺平不甘心,重启人生不确定性太强。靠长辈托举,在东京衣食无忧,到底要不要润到欧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正确回答是:把东京的资产卖了,换成美元资产进行投资,然后继续生活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自己爱住哪住哪。投资海外,生活日本。即使搬去北海道夕张都没事,人跑光了和你又有什么关系
以上策略后来被总结成一个经济学术语:渡边太太。至于那些觉得日本能走出通缩,死扛不卖,投资日本固定资产的,在 30 年以后日本终于开始走出通缩时,已经熬成老头老太太,成功过上了生活费不足需要继续工作的退休生活,被东大人挂在网上嘲笑

以上策略过去 30 年回测适用于东京。至于能不能用在北京,你自己考虑。你们都可以拿来回测一下当年的东京中产,看看策略能不能跑通。我们做金融的一般来说有个原则:回测跑通的策略不一定对,但是跑不通的那些直接 pass

出海这一站,我们身在何处

观察当下中国,与 90 年代初的日本宏观环境,会发现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

人口因素上,虽总人口下降,但适龄劳动人口尚未减少,简单说,就是岗位少了,干活的人却没少。就业市场上,房地产与消费均陷低迷,原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普遍收缩。外部环境上,90 年代日本同样面临与美国贸易摩擦,出口受限

前述大和证券统计显示,日本上市公司海外利润近总利润 60%,多家龙头海外收入超 75%。反观中国,2023 年上半年,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海外总利润 3398 亿元,仅占 8.8%。这表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高度依赖国内市场。若能实现全民出海,海外利润端或有 5 倍以上增长空间,进而将海外利润增长转化为经济承压期的新动能。我国倡导全球贸易与一带一路,也正是鼓励中国企业出海

从 2021 年开始,中国就进一步加大了对越南的投资,在视频《 【全球经济】为何 2023 越南经济增速下滑 欧美撤资 中国加仓 越南为何选择与中国修补关系》里提到了这个现象。中国此轮加大越南投资,主要是 > 换取越南内需市场,以及利用越南劳动力优势的三角循环,另外也是希望中国的品牌进入到亚非拉国家的民众心智中,实现早期的心智占领,从而为后续占领这些国家的市场打下基础。这套逻辑跟前面的提到的日本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国出海投资的逻辑类似:以市场和技术驱动为主,需要同时从新兴经济体获取利润以及和欧美企业进行竞争

尽管 2018 年后因贸易战等因素,上一轮出海热戛然而止。但根据 普华永道的统计,2023 年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市场结束了连续 3 年的下滑,并购额触底反弹重新回到 120 亿美元大关。虽然 2018 年以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各种因素叠加,上一轮出海热戛然而止。但随着 2023 年以后,以比亚迪与阳光电源等新能源企业出海为起点,产业资本成为了这一轮出海热的先驱。而在 2024 年,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在去年已经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再次出现近 10% 的增长,历史上首次突破 10 万亿收入大关,海外已经能占到总收入的 13.8%。与海外市场高歌猛进不同,国内市场则呈现持续低迷,2024 年上市公司国内收入出现 10 年来首次负增长。目前我国境内外收入增长差已经接近 10%,非常接近日本当年全面出海潮启动的指标

随着企业出海的加速,必将带动的是国内人才向海外流动的加速

若以日本为参照,伴随 2023 年中国新一轮企业出海潮开启,我国普通人的出海机遇期也已到来。以美世与领英的报告为参考,2015 年至今,中国外派岗位数量增长约 640%,2023 年更增长近一倍。可以说,中国普通人正面临工作出海的机遇。截至 2023 年,中国财富 500 强企业中,91% 拥有不同形式的海外业务。据统计,中国已有 5.9 万家企业开展出海招聘,近两年岗位数量呈爆发式增长,领英预计到 2026 年,中国海外招聘岗位将达 450 万个

分行业看,新能源车行业是近两年出海招聘岗位增长最多的领域,增幅达 412%。互联网与消费电子行业紧随其后。以游戏赛道为例,因东南亚和拉美人口基数大、获客成本低,其海外游戏利润率通常高出国内 30% 以上,而高利润率往往意味着高收入。可以说,在新能源车、互联网与消费电子这三个领域,是否出海工作已非判断题,而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

除了行业,具体岗位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不同于过去 10 年中海外招聘主要以销售为主的固有印象。根据美世的报告,海外企业对于运营岗位的需求开始变的更加强烈,因部分早期出海企业已具备一定市场基础,经营开始向本土化与再国际化深化,此过程需大量运营人才支撑。如何培育足够多的运营人才维系已开拓的海外市场,成为许多企业新阶段的出海难题

日本在进入到 1998 年以后,其出海行业也逐渐转向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有两类人极大的受益:第一类是在多元化转型初期就进入到海外市场的从业者,通过将日本的经营模式与本土化进行结合,利用当时日本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快速形成成本效应,由此赚到了丰厚的加工利润并进行产业升级 --90 年代末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出海基本都是这个路子。第二类则是在 2000 年以后通过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造,将日本产品彻底中国化的各类企业,这其中即包括丰田,也包括无印良品等零售企业海外从业者,一般称之为日本的品牌出海企业

日本的这两类人,恰与 2023 年中国出海人才的需求画像开始重叠。一方面,我们的新能源、电子类企业开始大规模海外设厂,海外技术类工程师紧缺;另一方面,前述海外运营人才紧缺,正是海外企业深化本土化改造所催生的需求。据霞光智库报告,2024 年我国出海招聘岗位中,对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占 86%,要求工作 5 年以上岗位超一半。企业对人才要求如此之高,是因部分中国企业已进入深度本土化运营时期,急需高学历人才支援,而非简单劳务工种

但根据统计,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表示海外人才招聘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多数 30 岁以上的从业者较难接受出海工作,该年龄段出海意愿普遍低于 40%,且年龄越大意愿越低。家庭因素与水土不服是两大主因。另一方面,95 后出海意愿断崖式领先所有年龄段,多家机构统计其意向度超 75%。以猎聘海外岗位投递数据为例,95 后群体投递次数是全年龄段平均的 4 倍

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的人才倒金字塔现象:尽管多数出海企业在问卷中表示希望招聘 5 年以上、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因早期合适应聘者太少,企业只能先招聘 95 后慢慢培养。随后几年,因这些企业快速发展,早期培养的 95 后反而成为最快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群体。目前,在海外人才市场中,95 后是所有年龄段占比最高群体,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占比超 60%,90 后占比超 82%。可以说,30 岁以下年轻人吃到了中国近几年互联网出海的第一波红利

虽然说了这么多出海的潜在益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全球的复杂形式也给中国未来的出海之路带来了阻碍。比如说美国的各种贸易战、关税战。然而,或许就如中国经济这 40 年崛起之路一样,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也是光明的。毕竟,日韩在其全面出海之路上,亦曾遭遇不同国家的打压。但中国出海浪潮的趋势应不会改变,产业与文化双出海的战略机遇期,将配合 “一带一路”,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新的巨大红利。而这一红利,往往将献给最先行动的勇敢者。毕竟,若已是确定无疑的机会,又怎会轻易落到普通人手中?

选择与努力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我们身边总不缺少 “人生赢家” 的故事,故事的版本往往类似: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 “英明” 的决定,于是乎就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从此顺风顺水,功成名就。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存在一个 “好选择”,一旦选中,人生就能开启简单模式

那什么样的选择才叫做好选择?什么样的努力才叫做有意义的努力?而在出海这个问题上,选择和努力又应该如何权衡?

什么样的选择才叫做好选择

什么样的选择才叫做好选择?比如说在 2008 年入大 A 然后 2016 年清仓?比如说用卖出的钱买入房市和比特币并在 2021 年出?比如说在 2016 年加入字节跳动然后把期权比例要满并且持着不卖?

亲爱的,这不叫好选择,这叫做好运气,或者说好梦(白日梦的梦)。在真实生活的选择里,我们无法拿着后视镜去踩中每一个风口和好趋势。而且盈亏同源、祸福相依,当前的后视镜看到的上行期的美,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也许就是下行期的痛了

赌博也许算选择频次最高的行为之一了,一盘接着一盘,买定离手,需要在短时间做出选择,然后或赢或输,再开启下一盘。我很喜欢于宙的这篇演讲里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关于赌博、或者说 “选择” 的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我热衷于各式各样的赌博游戏,是学校旁边赌场的常客。我赌徒生涯的起点源于赌场里最基本游戏轮盘赌,轮盘上 1 到 36 个数字和两个 0,赔率是 1 赔 36。1 到 36 分为红黑两色,押注红黑的赔率是 1 赔 1

作为一个合格的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一次轮盘开始转动的那一刻,都是一次纯粹的独立随机事件。但是赌博这件事情的魅力就在于,当你真正身处赌场,看到已经连续 4 次开出红色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想把筹码压在黑色的那一面。而我当时的梦想,就是破译这其中的奥秘

我最初的策略非常简单,当连续三次开出奇数,就押注偶数,连续三次红色,就押注黑色。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严格地执行这个策略的情况下,前几次去赌场不但全身而退,每次都还赚了不少,以至于我产生了一种幻觉,也许游戏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已经看到了人生巅峰就在不远处向我招手。当然最终的结尾你们一定想到了,在经历过连续 18 个偶数,连续开出 21 次黑色后,我把之前赚到的钱都乖乖地还给了赌场

后来我知道,我那个愚蠢的梦想叫做赌徒谬论,就不具体展开讲了。但它对我意义深刻,我终于明白了在纯粹的随机事件面前,一切规律都是无谓的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纯粹由随机性决定,比如布朗运动和轮盘赌博;第二类纯粹由能力决定,比如英语六级考试、110 米栏之类;第三类,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由能力和随机性共同决定,比如创业、投资、恋爱或是梦想

当我们回头去看,那些看似有规律可循的 “机会”,其核心充满了随机性。一个选择在当下看来是 “好” 是 “坏,往往不取决于选择本身,而取决于它背后那套由能力和随机性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

如果说 “一命二运三风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随机性面前我们确实会无能为力,如果是这样,那什么样的选择才是 “好选择”?

也许,当你能够清晰认知到所作出的决策里,随机性占比有多高,这就是一个 “好选择”。当你有这种清晰的认知后,你才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运气,也不会在失败后,完全归咎于自己 “选择失误”。就像你决定是否要 All In 去闯荡演艺圈,你得明白,黄渤的成功里实力固然重要,但那万里挑一的运气,可能才是决定性的。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任何一种结果。而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的每一件事情,能清楚地区分其中随机性所占的比例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也许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名为 “杏仁核” 的器官,主要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所以对 “坏消息” 极其敏感,坏消息也更容易让我们感同身受。在必要时,杏仁核可以救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被 “杏仁核” 挟持,让我们倾向于只看到负面消息,同时做出灾难化想象

选择、或者说随机性,往往会让人恐惧,其原因是只看到了负面部分。但我们需要记住不确定性是两面的,同时决定了上行风险与下行风险。我们很容易过于在乎「下行风险」,以至于忘记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做出更好的结果

所以,也许一个好选择,是你能同时看到随机性带来的上限和下限的选择,去看数据、看事实,从数据和第一性原理出发去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而不是原始的恐惧情绪

那当外部有很多负面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钝感力》这本书有一句笔者比较喜欢的话

在人缺乏自信或犹豫不决的时候,无论怎样的左思右想都于事无补。因此在这种时候,就要摒弃杂念,更为大胆、充满自信地向前迈进才行。

犹豫不决,不仅根本无法前行一步,还有可能往后倒退。 对于你的犹豫不决,很多人当然会有他们各自的看法。而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中选出自己听起来最为顺耳,最能够使自己振作并快乐地努力下去的话语,从而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虽然上面说的都是有点偏心态层面有点虚,但这的确非常重要,至少不会让你在某一次结果不如人意之后怨天尤人,失去做下一次选择的勇气和持续向前的魄力。在我们心里能接受随机性把我们置于最差的结果后,也许我们能开始尝试 “预测和计算” 每个选择的优劣了

从统计学的角度,每次选择的期望是可以形式化演算出来的,以最简单的压大小为例。如果本金是 \(a\),胜出后得到的总奖金是 \(b\) (\(b \gt a\)),胜率是 \(p\),那这这选择收益的期望就是

\[E = p*(b-a) - (1-p) * a = pb - a\]

只要保证这个期望为正,那根据大数定律,在重复多次的试验中,实际的收益的均值就会趋近这个期望

但生活的奇妙之处在于,一是我们是没法知道那个分布的,也就是上面 \(p\) 的这个值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而且每次选择都是不同分布的。二是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选择是没法像大数定律那样,可以重复抛硬币去让最终平均收益逼近期望收益

即便如此,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里,可以尝试问一下自己这几个问题:我们关注的收益有哪几方面(健康、金钱、技能等)?我们 “赢” 的概率(能获取到这部分的收益的概率)有多大?如果我们 “输” 了,损失的东西我们是否能接受的?而在这个选择 “赢” 的概率中,随机性又扮演了大的角色?

这些问题也许不能很好做量化,甚至做量纲对齐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千人千面的答案。但也许当我们能够对自己诚实,去一遍遍的询问拥有着 “一颗不断强大的大脑和一颗充满恐惧、贪欲和脆弱的玻璃心” 的自我时,也许我们就能知道哪些是当下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许我们就能够学会理解和接受人生的偶然性;也许我们就能允许自己恐惧,因为未知自然让人恐惧,这是你心灵的自然反应;也许我们就可以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条路,这条路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促成,但一定由一个人在当时当地能够做的最好的选择组成。所以你提前恐慌或者不恐慌,并不能改变什么。走上去以后,就好好地走,才能精彩

什么样的努力才叫做有意义的努力

既然生活充满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绝对的 “好选择”,那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努力?或者说什么样的努力才叫有意义的努力

这里我还是想借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的例子,因为实在是写得非常好

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朋友在琢磨去大庆做点服装生意,决定去考察几个商场。我当时住在北京,因为之前晚上和朋友在外面玩得比较尽兴,回到家里已经比较晚了,担心睡觉睡过头会错过航班,那晚上就直接在沙发上靠了一晚。那是我第一次去哈尔滨,十一月份已经很冷了,衣服拿得不足,下了飞机冻得头疼。又因为没有提前订票,到了哈尔滨之后才买的火车票,发现就只剩站票了。于是,当我一晚上没睡,冻得头晕眼花,又在绿皮火车上站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抵达大庆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将来必须要写进回忆录里面。可是,回头仔细一想,这些所谓的 “努力” 对我最终把那个服装生意做好,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何况,如果我前一天晚上能早点上床睡觉,多准备点衣服,提前在网上把火车票订好,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达到同样的目的

我的那次经历像是自己二十多年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缩影,沉溺在对结果没有直接帮助只是因为自己遭受了一些痛苦的行为中,误以为那就是努力

当我终于意识到我并不是唯一曾经把无意义的消耗当作努力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生活中我觉得很努力的人,也许没那么勤奋,如果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行动,超过他们也并不困难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勤奋和努力的理解,几乎清一色地来自于学校,更精确地说,在前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我们眼中最努力的人,就是那些最能拼命看书和做题的人。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极其片面而幼稚的,因为看书和做题本身,都是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目的而存在的,就是通过考试。这种勤奋的付出极其纯粹,更多的复习时间,更高的复习强度,一般而言,都可以直接地提高考试的分数

但生活的美妙之处却在于,很多事情在我们没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没法理解的。生活很多事情的回报曲线往往是非线性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潜伏和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就好像作者在演讲里提到的学英语的例子

这就好比学英语,十几年漫长的岁月里我都在幻想,要通过多么复杂的流程,多么精密的设计,多么全面的涉及和多么不可思议的努力,终于有那么一天,或许我就能因为前期的那些无懈可击的学习,说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像说中文一样,可以边说边想,而不是说每一句话之前设计它的句式时态词汇然后在心里复述几遍再看上去流利地背诵出来。谁不是这么设想的呢?可惜,它不仅从来没有实现,并且让我看不到有任何实现的趋势,对于每一个设立目标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感受。

但是在去了美国两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毫无障碍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这并非我采用了什么新的学习方法,而是因为去了印第安纳之后身边中国人很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被迫用英语去交流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每天进步了多少,也没有阶段性的检验学习效果,只是不停地去听和说,因为没有选择嘛。直到两年多后的忽然有一天我才意识到,咦,自己好像真的已经可以了。但是我确实无法总结出来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只是那两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很不情愿地用英语去生活嘛。

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可贵的能力,也许和掌握一门语言一样。你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能够获得即时回馈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收获,直到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连你自己都不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当你经历了足够多的量变后引起质变时所拥有的技能,大部分人是终身难以企及的,不是因为他们太笨,恰恰相反,因为他们都太聪明了。触发人类行动的最基本原理被称为反射,我们是需要即时回馈的物种。所以绝大多数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度是线性的,但更多情况下,事物却是以漫长的潜伏震荡后爆发突破的形式发展的,比如说学习语言、读书写作、锻炼身体

那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样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努力?

我想在离开学校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不再像做题和考试之间联系得那么紧密时,当付出和结果之间往往没有那么立竿见影时,很多人的付出都是浅尝辄止时,而最可贵、最有意义的努力,也许是在基于上面反复询问自己内心后而做出的 “正确” 方向上,对那些无法立即获得回报的事情,依然能付出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热情。最终的结果也许不足以让你独孤求败,但足以出类拔萃

出海中的选择与努力

说到 “出海”,无论是留学还是工作,这大概是当代很多年轻人面临的最典型、也最纠结的选择之一了。它完美地融合了能力、随机性、梦想和现实的冰冷计算

我们很容易被两种极端叙事裹挟:一种是 “出海即天堂”,描绘了一幅远离内卷、高薪自由的生活图景;另一种是 “出海即深渊”,充斥着文化隔阂、玻璃天花板和难以言说的孤独。这两种叙事都像轮盘赌上连续开出的红与黑,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押中颜色就能决定命运

但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一个 “好选择” 不是去赌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基于多维度期望值的理性计算。我们可以尝试用 “期望值” 模型来掂量一下 “出海” 这个选择

我们不能只盯着一个维度的得失,得把几个关键维度打包在一起算个总账,比如说对于笔者,健康、金钱、体验多样性、复利性是几个重要的维度

  • 健康

健康是所有 0 前面的那个 1,没有了健康,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而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没有任何一条是必须要以健康为代价的

很多人出海的理由是国内太 “卷” 了,为了不让过高强度的工作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选择去海外。但工作过的朋友都知道,不同团队或部门的工作强度的方差极大;虽然都叫出海,但去到哪个公司,哪个部门,哪个团队,会极大影响你实际的工作强度,所以在选择前,需要做好背调

此外,你需要评估自己能否承受异国他乡的孤独、文化冲击带来的长期心理压力。有些人天性喜欢新鲜事物,社交能力强,那这个选择的健康期望值就是正的;反之,对于一个极其恋家、内心脆弱的人,强行出海可能意味着巨大的身心健康损耗

  • 金钱

这里需要算两笔账。一是直接的成本和收益,学费、生活成本与未来可能收入之间的概率。别光看 “华尔街高薪” 或 “硅谷大包” 这种小概率事件,也得算算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找到一份普通工作的概率和收益。二是个人的宏观策略,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 “通胀国攒钱,通缩国花钱” 的概念;这个回答针对这一点也给出了一些观点

所谓生活、所谓移民,就是一个赚钱、一个花钱问题,这俩问题不解决其他都是次要

你问题中没谈美国,但我最熟美国,先拿它举例:美国物价最高、移民难度最高最折腾、而且这国家细想也很奇葩,但移民来的最多尤其中国人和印度人。因为容易赚钱,对就因为容易赚钱这么简单就这一个因素,导致美国最大的优势是即使有一天不想在这住了随便去世界哪里都觉得便宜,带着攒的钱跑路去哪里不是吃香喝辣

我个人认为,如果类比起来:中国三线城市之于北京,便如北京之于美国 —— 消费低、通缩等

按 “渡边太太” 理论,确实更好的策略是:钱出去,人留下,钱跟着通胀去,人享受通缩去

说得简单点,人生需要钱时要卷起来时,去通胀国 / 地区打工;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准备退场时,已有的资源就得加倍呵护因为是 “有限资源”,回通缩国 / 地区消费

  • 体验多样性

这一点上,“出海” 绝对能给你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你被迫用另一种语言生活,理解另一套社会规则和新的文化,也许让你看到,生活不止一种活法。这种价值,无法用短期金钱衡量。却能在你出海期间,甚至未来几十年的人生里,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张未来可以兑换其他机会的彩票

生活,最终还是活的一个体验的多样性。可以问一下自己,当前的这一次出海的机会如果放弃了,后续是否还会再有?到那时候对自己而言,是否还会是一个出去的好时机?如果都没有这样的机会,10 年后自己会后悔当初的这个抉择么?

  • 复利性

如果说中国的企业出海是未来,那未来大量的岗位必然对语言甚至海外经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这个趋势是必不可挡的,那最好的选择也许是及早拥抱这个趋势

抓住这个 “没有选择” 的环境,去真正掌握语言、建立跨文化的适应能力、构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竞争力的专业技能,那么这种能力就是带复利的。它能在你未来的人生里,像滚雪球一样,持续带来新的机会和增长

但如果你只是去混个文凭或者只是赚两年的快钱,把自己封闭在华人圈子里,重复国内的生活模式,那复利效应很弱

那么,努力在出海里又扮演什么角色?

当你基于这个模型,做出了出海的选择后,努力的方向就变得无比清晰:你的所有努力,都应该服务于最大化这个选择中具有复利效应和体验价值的维度,同时管理好健康和金钱维度的风险

需要谨记的是,你的努力不是去赌场里试图破译轮盘的规律 —— 比如幻想靠一次投机就能实现阶层跃迁。而是要最大化你能力的概率,让你成为那个在 “能力和随机性共同决定” 的游戏中,能力占比更高的人

你的努力,是清晰地认识到 “通胀国攒钱” 的阶段目标。在这个阶段,你需要的是卷起来,是把你的专业技能和汗水,高效率地兑换成未来的筹码和选择权。此时的辛苦,如果是指向明确的能力提升和资本积累,那就是有意义的努力

你的努力,是构建你的 “复利引擎”。学好语言,建立有价值的专业网络,培养跨文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你未来是选择继续留在 “通胀国”,还是带着筹码去 “通缩国” 享受生活,都是你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你的努力,是主动跳出舒适区,去最大化 “体验多样性”。不是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而是强迫自己去和当地人交流,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去参加那些看起来 “没什么用” 的社交活动。这正是在为你未来的 “选项价值” 充值

这是个需要花力气做出改变的过程,过程中必然是会有痛苦的。但人生嘛,宁吃自己的苦,不吃生活的苦。有得选的时候尽量做选择,虽然苦点累点,不要没得选了开始内耗。比如选读书的苦,不选无业的苦;选运动的苦,不选生病的苦

没有弯路

虽然《杀鹌鹑的少女》把选择这个命题描述的比较沉重,但真的是所有选择都会影响巨大么?我们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 “未选择的道路” 就如同反事实数据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得知那条未选择之路的好坏,虽然我们常常会去美化这条所未曾选择的道路,然后觉得自己走了 “弯路”

这种选择的沉重感,归根结底是源于三件事:

(1)人生的有限性。“我走这条路是不是多浪费一两年的时间?”“我会不会走弯路?” 这是人生的有限性在摆弄你
(2)未来的不确定性。“我要如何准备才能胜出?”“我会失败吗?” 这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你的内心敲打
(3)过去的不可更改性。“我的选择是不是错了?”“这么大的投入最后回报得来吗?”,你们患得患失,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我们之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有这些焦虑、恐慌、敏感的情绪,害怕走 “弯路”,很多时候就是源于这三个因素。但吊诡之处在于,如果你感到的恐惧是由人生某些不可改变的特点带来的,那么即使你拼命想抓住写什么,甚至于你终于完成了一个目标、得到了一块暂时的喘息之地,你仍然无法解决内心的痛苦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生都在实现目标中挣扎着度过的原因: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告诉你,中考的淘汰率是最高的,只要闯过去,上了高中一切就好了。但上了高中的时候,高中老师又说了,考上大学就进了天堂。当你考上了大学,依然空虚迷茫,父母老师又告诉你,找到工作就好了。工作之后发现烦恼和忧虑依然都在,大家都告诉你等你事业有成就好了……

我们这一生似乎都在试图让自己走在社会告诉我们的 “正道” 上,少走 “弯路” 是朋友、老师、父母告诫我们要避免的,可是,这个 “弯路” 又该怎么定义?排除掉那些明显不合法的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又有多少的路是真正的 “弯路”

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 Steve Jobs 的那个我非常喜欢的 connect the dots 的故事,虽然已经是 20 年前的演讲,但我一直奉为圭臬,每次重听也总能激励到我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

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事实上,真正的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至少也不是一场跑向同一终点的竞赛。那条笔直的、被无数人验证过的 “跑道”,其实是高考给我们养成的思维惯性。一旦进入大学、迈入社会,这套逻辑就渐渐失灵了

如果你去读大多数成就一番事业之人的传记,会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极少是一条昂扬向上的直线,反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波折与迂回,有的甚至是几起几落

比如说比如说奥巴马和克林顿都是穷小子,好不容易考上了个东部的常青藤,结果毕业后一个回老家干社区工作,一个回老家在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教书;比如说如今被誉为 “寿司之神” 的小野二郎,年轻时曾在市场鱼贩那里做了多年的学徒,每天只是处理鱼货、打扫卫生;比如说爱因斯坦在提出划时代的相对论时,只是瑞士专利局里一个默默无闻的三级技术员。他的研究工作与他的本职工作几乎毫无关系,完全是在 “业余时间” 进行的。按照前面的逻辑,他们都 “走了弯路”

可是从后往前看,哪里又有什么弯路?

你当过社区工作者,深入了解了基层的脉搏与民众的真实诉求,这份独特的阅历,是那些直接进入精英机构的同学所没有的。几十年后,当你需要展现对民生的深刻理解与共情能力时,这就成了你无可替代的优势;你曾在鱼市里磨砺过,对每一种食材的时令、质地、处理方法了如指掌。几十年后,当你追求极致的料理时,这段经历便化作了你区别于所有厨师的、最深厚的底蕴;你在专利局里安静地演算,避开了学术界的浮躁与成见。恰恰是这份 “孤独”,保护了你最颠覆性的思想得以孕育成型

当你从后往前看,把人生的点连成线,会发现所有的努力和经历都不会白费,在哪个领域、哪个岗位努力都可能在未来产生回响。 那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知识和技能,不知在哪个命运的拐角,就会悄然融合,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当你从后往前看,你会发现,真正的弯路从来不是哪一次具体的方向选择,而是内心的怨天尤人与行动上的停滞不前。是那种不断回头张望、懊悔 “如果当初”,却让 “现在” 和 “未来” 在无尽的内耗中白白流逝的状态

人生的路,不是规划出来的直线,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轨迹。

我很喜欢这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或节点,能把我们的人生分成两段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人生划分阶段,并寄望于某个里程碑之后,生活能焕然一新:考上大学就好了,找到工作就好了,结婚生子就好了,财务自由就好了…… 仿佛人生是一部可以分集的连续剧,过了某个关键情节,基调就会彻底改变

但现实是,从出生到生命尽头,生活是一条连绵不绝的河流。它不会因为你拿到了某个学位、某份聘书,或戴上了某枚戒指,就从湍急变得平缓,从浑浊变得清澈。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自带其独特的痛苦与焦虑,它们周而复始,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出现。 你不会因为考上大学,就告别了青春的迷茫;不会因为事业有成,就消除了中年危机的阴影;更不会因为迎娶了女神,就免疫了婚姻中琐碎的摩擦与漫长的磨合

反过来,每一个阶段也镶嵌着独属于那个时期的、无法复刻的快乐。二十岁时,和兄弟们在夏夜操场打完篮球,瘫坐在场边,汗水淌进眼里有些刺痛,仰头猛灌一口冰可乐,那气泡在喉咙里炸开的简单酣畅,是你未来坐在米其林餐厅里,从容品鉴一杯复杂红酒时所无法体会的。年轻时可以为了一个灵感通宵达旦,可以来一场毫无计划、说走就走的 “特种兵” 旅行,那种由充沛精力和对世界的好奇所驱动的纯粹快乐,与中年后精心规划的、追求舒适与品味的旅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

每一段岁月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不应该被辜负。试图用未来的某个 “黄金时代” 来否定当下的 “青铜岁月”,或者沉溺于过去的 “美好时光” 而逃避眼前的现实,都是对生命本身的浪费

因此,你要记住,没有弯路,因为 “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要么是个好事,要么是个好故事”。顺利的成功,自然是 “好事”;而那些看似失败的、痛苦的经历,在事后回望,往往会沉淀为你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你酒桌上、文字里、与晚辈交谈时,那个最有力量的 “好的故事”。它定义了你的韧性,丰富了你生命的层次

当然,这话听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点阿 Q 精神的嫌疑。它似乎轻描淡写地忽略了过程中真实存在的、甚至对一些人而言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的苦难

我非常喜欢《三傻宝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被电影的观点震撼到,这次国庆重新看的时候依旧觉得获益良多,电影里有个情节是这样的

当 Raju 在对繁重学业和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而焦虑不安时,Rancho 告诉他,尝试把手放到自己的胸口对自己说 “All is Well”,并说我们的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你得学会哄它,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都可以对自己这么说。Raju 反问到 “这能解决问题么”。Rancho 说并不能,但是这能够给你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这句简单的 “All is Well”,和我们在播客《无人知晓》里都听到的 “咒语” 这一概念一样,它们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工具,而是一种 “心法”

比如说《此时此刻》中提到的 “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平静是意识到世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还是《》中提到的 “内心自我否定、攻击、怀疑,99% 都是假的”、“最重要的就是走,往哪走都行”

我想,这些 “咒语” 和 “All is Well” 一样,它们或许不能像螺丝刀一样直接拧紧松动的零件,也无法像导航一样为我们规划出最优路径。但它们能为我们疲惫的心灵 “充电”,在我们踏入未知的黑暗时,像一支火把,虽不能照亮整个前程,却足以给予我们迈出下一步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

不确定的赌局,与我们的下注

聊了这么多,从日本出海的宏观叙事,到个人抉择的微观权衡,我们仿佛在迷宫中绕了一大圈,最终却回到了那个最原始、也最核心的困惑前:在一个由能力、努力与巨大随机性共同主宰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回望日本出海的历程,它并非一份精心绘就的宏伟蓝图,更像是一个经济体在撞上内需天花板后,被逼出来的一种集体生存智慧。企业与个人在时代的巨浪中扑腾,摸索出 “工作、商业、投资” 三条路径,其底层逻辑出奇地一致:将自身已有的技能、资本或头脑,与海外市场更早期、更饥渴的发展阶段相嫁接,从而兑换一份 “时间差” 带来的溢价。 这背后,是 “通胀国攒钱,通缩国花钱” 的冷静算计,也是对全球资源进行朴素配置的直觉

当我们把这份宏观的镜子转向自身,所谓的 “好选择”,从来不是那个能让你一劳永逸、开启人生简单模式的 “标准答案”。它更像是在信息不完备的牌局上,一次基于多维度期望值的下注。这个决策模型里,装着健康、金钱、体验的广度与能力的复利等重要的、千人千面的维度。一个 “好选择” 最关键的标志,在于你清醒地知道随机性在其中占了多大分量,并且,无论牌面如何翻转,你都能心平气和地摊开双手,接受任何结果

而 “有意义的努力”,则是在你下注之后,不再沉溺于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的自我感动型的无效消耗,而是将所有的行动与心力,都聚焦于一件事:如何提升我们 “赢” 的概率。它是在基于前面 “好选择” 选定的方向上,对那些无法立即兑现、甚至漫长岁月里都看似石沉大海的事情,付出持久的专注与热情。无论是被迫掌握一门语言,还是构建一个能产生复利的能力网络,其价值都在于,它们让你在这个充满随机性的牌桌上,资格更老,筹码更多,活得更久,从而能等到那场属于你的、非线性回报的爆发

那么,回到最初那个纠缠我们的迷思 —— 关于 “出海”,关于所有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它们究竟是那 “命运的巨变”,还是我们当时所以为的 “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答案是:它两者都是,它取决于你站在哪个时间点回望

站在抉择的当下,它平凡、沉闷,甚至充满了患得患失的焦虑与自我怀疑。我们惧怕 “一步错,步步错”,恐惧有限的青春被 “浪费” 在弯路上,懊悔没有吃到后视镜里清晰可见的红利;这种感受,真实而具体。但当我们走过一段,回首来路,用 “连点成线” 的眼光去审视时,每一次选择,无论当时被贴上 “正确” 或 “错误” 的标签,都深深地编织进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纹路里,构成了无法替代的路径。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 “弯路”,在生命的宏观图景中,恰恰提供了最独特的风景与给养

所以,人生这场游戏,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一条被社会严格定义的 “正道”,也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 “弯路”。真正的弯路,不是你在某个路口选择了左转而非右转,而是你因为恐惧而停留在原地,不停地抱怨与内耗

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那句简单的 “All is well”,它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能给你直面问题的勇气。在面对出海,或是任何人生命题时,我们最需要的,也正是这份勇气 —— 在计算之后行动的勇气,在行动中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始终相信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要么是好事,要么是好的故事”

生命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不在某个遥远的、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节点” 上。认真评估,果断下注,然后专注于打好你手中的牌

走上去,好好地走,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精彩


本文一些参考资料

  • 日本企业 “出海” 启示录 | 逐潮向海
  • 日本出海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 泡沫破裂后,日本全民出海潮对普通人的借鉴
  • 2023 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
  • 高度内卷下,日本全民出海潮中普通人的抉择与借鉴
  • 我们也会有如同日本一样的全民出海潮吗?
  • 复盘中国 2024 出海之路,对比日本出海潮,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 泡沫破裂后,日本全民出海潮中普通人的机遇
  •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 写给大四
  • Connect the D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