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件事(1)-认知与心态
从年初了解 有知有行 开始,断断续续看了不少上面的内容: 听完了里面投资第一课, E 大干货合集、投资知识体系里的文章也基本是已读状态,一直处于输入的状态; 感觉是时候该 connect the dots,形成一个更系统的框架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于是便有了这个系列的文章。
这个系列的文章绝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有知有行,也会有一些笔者深究后调研的内容,且按照笔者的理解划分为:认知与心态、概念与常识、买与卖三大模块。妄图将投资这个大话题以及有知有行的编辑们整理的上百篇文章浓缩到这篇小小的笔记中,自然无法面面俱到,所以这篇文章还是会挑选笔者关注的一些内容,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有知有行以及本文里的相关引用。
本文是认知与心态的部分,主要是投资前的心理建设部分,包括对待财富、投资的认知,投资时的心态管理(收益与风险的预期、投资的时间周期)等。
关于财富
财富的意义不用赘述,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事上,这里主要讲 2 部分内容,一是聊聊财富自由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二是为了达到自由往往需要经历的财富积累环节。
多少钱才算自由
财富自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对于当前笔者而言,财富自由不意味着能得到什么东西,而是意味着拒绝什么,比如说拒绝一份强度高但是成长性弱的工作、拒绝在生病时因囊中羞涩而得不到治疗的窘境等,不被某些东西约束,才是笔者认为的自由。
而看着各种把杠杆拉满去买房,因为失去现金流而断供的例子,比如知乎上的年底被车企裁员,房贷还不起怎么办?回答,以及笔者在写这篇博客时, 各大互联网公司因为裁员而导致断供的各种新闻,笔者就有个疑问:把未来三十年未知的现金流作为赌注去拉满杠杠,来买个落地安身之处,因为房贷而活得小心翼翼,算是真的自由吗?
另外,从个人角度来看,当前的财富是否能够让其自由,本质上跟这个人的欲望有关,E 大的微博 《 一个人缺不缺钱与欲望相关》也里讲了类似的观点,“欲望如果太多,无论你拥有多少,你都是缺乏的、焦虑的”
然而,这个问题的吊诡之处在于,人是欲望驱动的动物,缺少了多巴胺带来的那种冲动,人很容易裹足不前,那该怎么破?这篇文章《要多有钱我们才会感到满足?——满足的多世界理论》给出了一个思路,笔者的理解就是通过自我察觉,问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在驱使你的欲望:是你的真我,还是被规训的思想?
关于这部分,在《金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中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同时给了一个衡量标准
很多人觉得财务自由遥不可及,得几千万,还有说几个亿的,其实根本不用那么多。不说什么大富大贵,单单是让自己的 “睡后收入” 超过目前的工作收入,让我们有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事业、可以根据意愿选择和谁在一起度过时光,对于生活就已经是巨大的助力。
财务自由为的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当有东西不想要的时候,你能有底气拒绝。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但是拒绝糟心事,真的没多难。
财富的积累
获取财富的途径从本质来说就是提供他人需要的服务,或者通俗点说就是卖东西,知乎上的这个回答概括了常见的四种手段:卖信息、卖钱、卖他人的注意力、卖自己的时间。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个人的财富积累,如果放到更宏观的范围,财富来源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这部分可参考 《钱是从哪儿来的》
常说的打工人就是在卖自己的时间,除了这个途径外,对于绝大部分人,比较可行的方法,只能是稍微节约一点,然后拿着一点本金去投资,也就是上面说的卖钱。而卖钱其实也依赖着你的积累下来的本金,所以财富的积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如何做好财富的积累?《关于财富和消费》和 《尽早投资,慢慢变富》都给出了一些建议,笔者整理如下
- 积少成多; 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除非真的特别特别少,每次拿到任何收入,都强制性存起来至少 20%, 然后用适当的精力稍微学点理财的知识,选择一些相对安全的方式,把你的钱投出去,股票、基金、债券、余额宝,甚至房地产……然后好好工作,继续提升自己,多挣点,然后多存点,多投点……
- 尽早开始; 一个是复利(复利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后面会详细说),一个是给自己尽早试错的机会,《为什么说投资要趁早》
- 开源:要么在本行业努力,争取做到前列,拿到更高的回报。要么利用业余时间做一点自己喜欢的副业,增加收入。主业 + 副业 + 金融投资,一个人变成三个人,财富积累自然快。收入越多,结余越多,距离自己的目标就会更近。
- 节流;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消费主义的形式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具体可以参考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 理性投资。辛苦积累的财富,迅速消失只有四个方式:黄、赌、毒,以及乱投资。
虽然上面的两篇文章强调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也强调了存钱、节流这个环节过犹不及
不要存太多。除非你收入特别高,真的花不完。一般的工薪阶层,不要存超过 40%。我这人最相信「平衡」两个字。生活是用来享受的,金钱是我们的奴隶,不是我们的主人。在先把那部分投资的钱存好后,剩下的就用来好好生活,享受人生。为了投资,牺牲生活,得不偿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工资与你的投资收益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不要很痛苦地做一件事。比如说很痛苦地坚持攒钱,很痛苦地面对亏损,很痛苦地学习和投资,很痛苦地工作等等。因为持续痛苦地做一件事,大概率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也许在你的心中,坚持这件事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但是,也许你的意志并没有你自己想的那么坚强。终有一天,稻草压倒了骆驼,爆发出来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你觉得过去的坚持都是无用、可笑的
另外, 关于财富的积累,知乎上的这个回答也很好,基本也包含了上面说的开源节流的思想,同时也外延了婚姻、生娃等抉择,强烈推荐阅读,23 岁到 35 岁该如何实现资产增值?如何不陷入结婚生孩子买房的恶性循环中? - 李艾维的回答 - 知乎
关于投资
为什么要投资,为了赚钱啊;前面也提到了,搞钱的手段里,卖钱是普通人最可行的途径之一,而《尽早投资, 慢慢变富》里面给了如下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强调了常说的被动收入的重要性
穷这个字,底下是个「力」字。富呢?底下是个「田」字。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你朝九晚五,辛苦劳作,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最后大概率还是穷。因为你是在出卖体力,手停口停。 然而有资产的人呢,有房的收房租;有股票的拿股息,碰上牛市翻几倍;有公司的雇一帮人为自己挣钱……当你的资产大到一定程度,你就变成了「富」人,因为你有了「田」,于是你可以恬不知耻不劳而获地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了。
神奇的复利?
说到投资,往往少不了的一个概念就是复利,几乎所有的投资入门的文章都在强调着复利的重要性,但是复利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下由复利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励志公式,即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的变化是巨大的,1.01^365 = 37.7834
,反之则是
0.99^365 = 0.02551
这个公式初看时也许能给人打满鸡血,但是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其中的 2 个逻辑漏洞
- 指数级增长要求每天都在昨天基础上提升 1%,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加法增长更加符合个人的成长
- 增长是有饱和区,或者说瓶颈期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大概率会出现疲软阶段, 增长曲线会是 s 型而不是指数型的
《你看到的神奇复利都是骗人的》里,就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拆解,我们可以把复利公式拆成如下形式
复利 = 本金 × (1 + 收益率)^时间
可以看到,关键因素在本金、收益率和时间,对这三个因素进一步分析,便能得到如下结论
足够多的本金很重要。本金的增加并不是理财能带来的,是要你不断努力去从外部获取。现在市面上各种沙雕的理财培训,坏就坏在他们只给你讲复利的重要性,却从来不告诉你,你那点本金,复利上天也没多少。
时间周期要拉得足够长。“一年里,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 1%“”这件事情是极不合理的。你可能会说,我每天能比昨天多背 5 个单词啊?不难啊?抱歉,这是线性叠加,不是复利。而且,不光不是复利,你还会背的越多,忘的越多。365 次方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想像,可惜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比较合理的算法,应该是用 「年」 为单位。这样你会发现,要达到 365 次方,你大概需要十辈子
(3)收益率往往被高估。做任何复利增长的曲线的时候,都会假设一个 10% 或者 15% 这样的增长率。但是,在真实世界中,你不但找不到 20% 的利率,你也找不到 15% 的利率,你甚至找不到 10% 的利率。
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复利这个概念,而是需要强调如果你真的相信复利增长曲线,那你就应该接受一个现实:变富是需要慢慢实现的(这部分后面会详细说)。这个慢慢,可能是三年五年、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持之以恒丝毫不敢懈怠。
管理好预期收益率
预期很重要,预期过高,带来的是失落,预期较低,带来的也许是意外的小惊喜,这是个公理,不止适用于投资
前面提到计算复利时收益率往往被高估,那在投资中的预期收益率是多少才合理呢呢?《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应该是多少?》里从宏观经济出发分析了这个值,先说结论:8%~10% 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预期的
首先是“长期年化”这个词,这个把时间拉到以年为维度,身边经常能听到有人赚 20%、50%,动辄翻倍的也不在少数,这里很有可能是 1 个月或 1 笔买卖的收益,但均摊到一年,未必就是这么多,甚至可能是负的。
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整个经济体的增长,是每个企业、每个劳动者共同努力不断创造财富的结果,量化的指标就是 GDP(国内生产总值)。过去 20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速在 9% 左右。如果把 GDP 增速理解成「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业增长速度的均值」,那么投资到运营水平更高的企业也会获得一些超额收益。文章里给的经验,8%~10% 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预期的。
8%~10% 的估算逻辑就是这样来的,而如果进一步深挖,文章里使用 ROE(Return on Equity) 这个指标来做了估算,ROE 通俗来说就是股东放在公司的每一块钱,能产生多少的回报。所以查理·芒格说过,一只股票的长期回报率,基本会和企业长期实现的 ROE 靠拢,文章里举了一个咖啡店的例子,值得一看。
文章还提到了长期坚持“低买高卖”,并且系统性地选到表现比较好的公司,我们就有可能把预期收益率拉高到 12%~15% 的水平。那15% 的长期收益率高不高?其实非常高了。股神巴菲特这么多年的长期收益率,也差不多就是 12%~15% 的水平
另外,E 大的文章《请把预期收益率降下来》提到了类似的观点,这里不赘述了,只摘录下面这段对笔者比较有启发的话
别跟别人比赛。不要在熊市中安慰自己,大盘跌了 60%,我只赔了55.5%。我跑赢了大盘。那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在牛市里懊恼,大盘涨了 100%,我只赚了 80%,我真是个loser。看看新闻,那么多人发了大财,为什么不是我?记住,你要的是绝对收益。要比,你只需要跟自己比——我的资产,有没有比上个月、上个季度、去年增加了?
这段话其实跟张潇雨的播客 《场上没有别人》里的观点很相似,那就是投资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最能掌控的事情之一,这个过程不需要排名,不需要跟外部比较,只需要对自己诚实。
接受慢慢变富
看了上面的对复利的拆解和预期收益率,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变富的过程会很漫长。上面的《你看到的神奇复利都是骗人的》里也提到了:巴菲特的巨额资产,绝大部分都是在他 50 岁以后赚到的
《接受了慢慢变富,才能越来越有钱》里提到了这个观点
投资和做其他生意相比,优势绝不在于来钱快,投资的优势在于可以一直做下去,而且可以慢慢越做越大。而大部分做生意的人,来钱都比投资快,但很难长久,即使可以做的久,也基本保持在一个规模,没法越做越大。
所以我们做投资要发扬投资的优点,就是要有耐心慢慢来,把财富越积越多,而速度恰恰是投资的缺点。而很多人完全搞反了,只想快速赚一把就走人,这完全是避开了投资的优点,而发扬了投资的缺点,逆势而行。
想要接收慢慢变富,行动上有几点笔者觉得较为重要:闲钱投资、别加杠杆和停止内耗
- 闲钱投资
想要有好的心态,一定要用闲钱投资,什么是闲钱?就是短期内亏了也不会影响生活的钱,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心态上很容易崩,也很容易造成主动亏损。这一点在半佛 2018 的 live 《2018,如何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过得更好?》里听到过,时至今日仍然印象
- 别加杠杆
另一点就是不要加杠杆了,还是上面的那个 live,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投资里,从 1 块到 100,1 万,1000 万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从 0 到 1 是不可能的”,E 大的文章 《只要本金还在,就有无数机会》也是相同的观点
- 停止内耗
在播客《孟岩对话张潇雨:在投资这件事儿上就别折磨自己了》里, 提到了如下观点,也是笔者认为心态上比较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自己找新的事情折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总觉得好多人学投资,是苦大仇深的,是来这翻身来了。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投资变成了一个出口。努力学习没有问题,但没必要卷,没必要非要在这件事情上证明什么。因为你证明不了什么。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自己、舒展自己。在一个没有那么多内耗和磨损的情况下去做这些事情,这个事情才会越做越顺,越做越好。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不去苛责自己,不去过度地评价自己,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在投资里,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价值投资,同时也常伴随着的另一个词是长期投资;那价值投资里的价值指的是什么?多长时间的投资才算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是否意味着长期投资?
如果用 Wikipedia 上对价值投资定义,主要特点就是对于买入价格与公司资产估值之间的差距必须有足够安全边际
在 E 大比较早之前写的《我所理解的价值投资》,定义也是类似的
价值投资,不必然是长期投资,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 价值投资,不必然是低市盈率投资,不能用市盈率来衡量; 价值投资,必然是以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要学会如何衡量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 价值投资,必然是以保住本金为前提,以足够的安全边际为度量衡,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更通俗来说就是低买高卖,但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哪里?文章里给出的答案如下(但是笔者觉得更难的是比较难判断是当前是贵了还是便宜了,这部分在买与卖会介绍一些参考指标)
就难在一个字:忍。
贵的时候,忍着不买。不管别人如何冷嘲热讽,坚持内心的标准。只要不够便宜,我就是不买。
不贵的时候,忍着不卖。抗拒自己所有的人性,拿着自己看好的标的。死死拿着,哪管你大浪滔天?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投资并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投资方式,或者说没有最好的投资方式。常常被自诩为价值投资者们嗤之以鼻的趋势投资,在 E 大上面的文章和 《我所理解的趋势投资》中,是这么说的
趋势投资不去管价值,主要任务是判断趋势,趋势延续就继续持有/空仓,趋势改变就卖出/买入。在趋势投资者的眼中,价格有时候倒是高了更值得买入。比如雪球的28策略,你会发现历史收益也会很不错。
价值和趋势我不能说谁一定好,适合你自己就好。但是,有一点请注意。千万不要某个品种一路上涨你总是狠不下心去追,结果它涨了很多后跌了一点趋势已变的时候你就抱着价值投资的信心接了进去。然后它一路暴跌已经很有价值的时候你又变成了趋势投资者,觉得趋势很差不如卖掉以后走势好了再买
价值投资者的势,应该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公司真正大势的把握。
而说到长期投资,各种投资课程、投资大师,都会强调长期投资、长期持有、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多久才算长呢? 《投资多久才算长期?》针对美股和 A 股的数据做了回测,给出的大致结论无论是美股还是 A股,持有 10 年以上,收益都是正的。
如果说长期投资能拿到收益,那为什么长期投资还那么难坚持呢?文章给出了 2 个原因
(1)投资回报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即主要收益是由 1% 的交易日贡献的(所以需要保证“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最好保证自己在场”)。这导致了不管对于市场,还是对于个股,很可能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无聊的等待,而真正的上涨(或者下跌),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换句话说,等待相当煎熬,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卖出,然后去追新的热点 (2)市场总是轮动的,这里的轮动,指的可能是资产表现的轮动,可能是投资风格的轮动,也可能是行业板块的轮动等等,其实也就是周期的一种体现(关于周期在后面的概念与常识中会讲到),这导致了当前市场最受到追捧的那个主题,和你喜欢或者擅长的主题不一致,那么再坚定的人,也会对自己的持仓产生怀疑。
了解了这些后,文章给了如下建议
长期投资需要的时间。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并不会因为我们希望快速变富而产生变化。唯一能控制的,是投资的本金。 因此,对我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事情是,放下焦虑、专注在工作和生活上,在我们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的同时,去收获更多的工资、股权等其它收入。与此同时,做好资产配置,根据自己的兴趣慢慢地拓展能力圈,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我们能获得的收益率
而如果针对基金这个投资标的,《基金投资应该持有多长时间?》给了更详细的数据的回测和分析,给出的结论如下
回到「基金应该持有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答案如下:
(1)我们需要刷新一下「长期持有」的概念,8 年以上才是真正意义上有稳定绩效表现的「长期投资」,即至少持有 2 个以上完整的周期。 (2)如果你还接受不了 8 年以上的周期,那么你可以考虑持有 4~5 年(回报效率最高),而且,务必做个「战略性择时」,千万别在估值高点买入基金! (3)在合适的点位买入,并持有足够多的周期,这是基金投资成功的关键。
了解上面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后,我们知道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价值投资者在下跌时自称的长期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重新认识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对自己都是非常了解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2022 年上半年,股市有了几次大跌,孟岩在 03/17 的写的《恐惧》里面有段话是这样的
在牛市的时候填写调查问卷,大家都觉得下跌 30% 完全能够承受,但真的到了熊市,即使只跌了 15%,可能你已经非常恐慌了。
另外,在风险测评问卷上填写下跌 30% 很简单,但你很容易低估真的下跌 30% 会对你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做压力测试,但无法测试当我们投资失败回到家,看到家人失望表情时的心情。
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原因是多重的,比如说可能仓位控制不合理,杠杆太高等;而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或者说不清楚极端环境下自己会作出何种表现
文章的结尾写到:“恐惧是真实的,也是宝贵的。它是一种微妙的身体信号,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相信的试金石。记住那些恐惧的时刻,让恐惧穿过自己”。其实就是建议我们在极端情绪下进行自我察觉,学会体会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E 大的《聊聊投资中的那些恐惧》里则提到了面对这些恐惧一些更详细的方法
从小仓位开始,训练自己能享受盈利。不要怕回吐利润。坚定一点:只要你买的不贵,最终一定会一路向上。
面对资本市场的危机,我的建议: 首先,不要慌。 第二,冷静地看自己手里的东西。有没有可能死的,有没有特别贵的。如果有,找机会处理掉。 第三,保命。 第四,找机会进场捡漏。如果没有能力识别,就不捡,保命。 第五,坚持不慌。一开始不慌,最惨的时候更不慌。再次审视手里的东西。跌得很惨,但是会不会死。不会就不用慌。尝试捡漏。
另外,关于察觉并自己的情绪,推荐读一下这个回答,怎样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里面提到的三步法值得实践一下
回到投资上,《认识你自己,才是投资这件事的终极乐趣》里也提到类似的问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投资,要赚钱的路径只有一个:在价格低的时候买入,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有趣的是,大多数散户回过头观看自己的行为,结果常常是反过来:他们在价格高涨时杀入市场,迅速下跌时期匆匆离场。也就是说,他们在高买低卖。
是恐惧驱动了我们的大部分行为。经历过才知道,真正能做到低买高卖绝非容易。它需要在还没有媒体宣传和大众舆论的时候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住波动,需要不执着,拿得起放得下,需要随时准备承认自己错了,需要远见、信心、谦逊、坚持……
另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个观点:无论是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属于你的机会,一辈子就那么几次。我所说的机会,是长时间,相对意义上改变结局的大机会。大的机会是时代造就的,不是你自己。那这些机会长啥样呢?文章给了几个例子:
- 信息不对称,特指找到和自己相关的,熟悉的市场
- 市场失效,一个新兴市场在刚开始常常是不够有效的
- 技术、算法和投资理论,但文章指出了“投资圣杯”根本不存在,任何投资理论都是暂时的,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至此,文章提出说真正的圣杯是对于自我的了解
向内看。在大部分人向外求索的时候,你能明白那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钥匙,最多只能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真正的「圣杯」是对自我的了解,那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此外,文章里提到的创业的例子,笔者比较有共鸣,因为笔者前一段时间也常常在问自己,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 但是仍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知易行难,懂得的成本太低了,但是真正执行的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意味着长期坚持,意味着要反馈频次低的情况下重复做着同一件事,这需要一种愚。
在创业的那几年,我读过很多书,见过很多人,也曾试图找规律,到底什么样的创业者才能成功?聪明的?学历高的?创业经验丰富的?有人格魅力的?能忽悠的?……
终于有天我体会到:太聪明的人,并不适合创业。因为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出利弊,甚至计算出成与不成的概率。他们能设计出漂亮的商业模式,能说服一流的投资人,能招到很好的团队。可是,他们不够愚痴,不够执拗。
世界上的聪明人那么多,如果机会是能分析出来的,为什么轮到你?最顶尖的创业者,一定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有一种傻劲儿。他们并非料事如神,占尽先机。他们一定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做了所有聪明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他们是所有理性人中的非理性者,把脑子无法算计的东西,甩手交给了心。
这种傻来源于什么呢?
某种热爱。某种感性。某种直觉。
回到主题,投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察的过程;金融市场,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绝佳修炼场,场上只有你自己,在那些大跌和大涨的日子里,体会自己的恐惧和狂喜,重新认识你自己。
小结
本文主要讲了投资前的一些心理建设部分,主要包括对财富、投资的理解,对投资时长、收益率的预期,如何通过投资去重新认识自己等。
如果说投资是一场游戏,收益是我们的得分,那么在游戏前,做好心理建设和必要的认知,放下焦虑,才能享受这场游戏的美妙,也能从这场游戏中重新认识自我。